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病学PPT课件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pptx
文件大小:15.85 M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1.84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掌握不同部位神经病损的定位特点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为临床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

学习要点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不同部位神经病损的定位特点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以及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的注意事项。

;目

录;第一节定位诊断;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topicaldiagnosis)即依据神经解剖学及生理病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对患者的临床及有关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与解释,初步确定病变的解剖部位。;定位诊断步骤;一、不同部位神经病损的定位特点

主要分为中枢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肌肉病变三种不同病变部位。;(一)中枢神经病变

1.大脑半球病变

包括刺激性病损与破坏性病损,前者可出现痫性发作,后者则易出现缺损性神经症状和体征。

2.基底节损害

基底节位于大脑半球深部,该部位损害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低)、运动异常(增多或减少)和震颤等。;3.小脑病变

该部位发生损害,患者常出现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减低等症状。

4.脑干病变

若一侧脑干损害,可导致病灶的同侧出现周围性颅神经受损症状,而病灶对侧出现肢体中枢性瘫痪或感觉障碍(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若双侧脑干损害,则表现为意识障碍、四肢瘫、两侧颅神经、锥体束和感觉传导束受损的症状。;5.脊髓病变

若脊髓一侧损害,可导致Brown-Sequard综合征,出现受损部位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病侧受损平面以下的中枢性瘫痪及深部感觉障碍和同侧脊髓后根症状;若脊髓发生横贯性损害,可出现受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性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若脊髓发生选择性损害,可仅有锥体束和/或前角受损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或原发性侧索硬化。;(二)周围神经病变

该部位受损可出现相应支配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力减退以及肌萎缩等)、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三)肌肉病变

肌肉病变可出现在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处???其腱反射改变不明显,常无感觉障碍。

;二、定位诊断的注意事项

1.并非所有体征均具有定位意义

典型的有结核性脑膜炎所致的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假性定位症状,不具有定位意义。

2.病情进展过程中变化的体征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病损部位

典型例子为脊髓颈段压迫性病变,其病程之初可先出现胸段脊髓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实际上感觉障碍平面可能还没有达到病灶的水平。;3.注意排除先天性异常的体征

某些患者具有先天性异常的体征,如果医师不仔细询问排除,则可能干扰诊断结果。

4.不要忽略那些无症状的病损

由于个体体质不同,不同的病损在不同的人体上表现也不一样。有时候辅助检查可以明显确定病灶的病损,由于患者不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而被临床医师所忽略,常见于无症状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第二节定性诊断;定性诊断

定性诊断(etiologicdiagnosis),即结合临床检查资料与起病方式、疾病进展演变过程、个人史及家族史,经过分析筛选出可能的病因,以做出病因诊断。;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可分为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遗传性疾病、营养与代谢障碍、外伤、中毒及系统性疾病伴发的神经损害。

按病理学分类:典型的有神经变性病、脱髓鞘性疾病、免疫损伤与畸形。;二、定性诊断的注意事项

1.注意疾病的演变过程

病程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的,例如脑梗死可转化为出血性脑卒中,脑脓肿也可出现在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程后期等。医师需要在疾病不同的演变过程中抓住其最根本的表现来做出定性诊断,并随时根据病情调整诊疗方案。;2.合理运用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有时是提供最主要的临床诊断证据的“金标准”,有时候却不用它作为最主要的临床诊断证据而只作为参考使用。临床医师应全面地占有临床资料,包括采集详尽的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是神经系统检查,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而不能过分依靠辅助检查。;3.基础疾病也有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

基础疾病主要指基础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和有重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此三大类疾病。在分析患者起病状态和疾病进展过程的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将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定性诊断。;本章小结;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