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脑血管疾病;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常见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为提高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学习要点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治疗原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目
录;第一节概述;脑血管疾病的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
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症状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脑血管病在中国的现状
CVD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高。
发病率男∶女约为(1.3~1.7)∶1。
发病率持续以8.7%的速度增长。
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每年新发中风超过300万人,每年病死亡病例数约为110万。
发病呈年轻化发展趋势。
地区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向中南地区递减。;脑血管病的分类
根据重新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可将CVD分为13类。
按神经功能缺损及持续时间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进行性卒中。
完全性卒中。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及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步骤
1.判断是否是卒中,注意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脑部病变,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2.判断卒中类型,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CT或MRI)。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发病时间是否在有效时间窗内,有无溶栓适应证。;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以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预防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第二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我国TIA的现状
我国TIA的诊治领域“低估、误判”现象严重。
TIA占脑血管病住院构成比仅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比例??
中国成人的TIA知晓率仅为3.12%。
中国人口标化TIA患病率高达2.4%,据此推算中国TIA现患人群数量高达1000万~1200万。;【病因及发病机制】
微栓子学说。
脑血管痉挛、狭窄或受压。
血流动力学改变。
动脉盗血。
其他。;【TIA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
对侧偏瘫最常见,可伴偏麻、偏盲,主侧半球受累出现失语。
特征性症状:
①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
②Horner征交叉瘫症: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2)椎-基底动脉系统:
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
特征性症状:
①跌倒发作。
②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③双眼视力障碍发作。;【辅助检查】
头CT和MRI检查大多正常。
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
(2)经颅彩色多普勒,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状况。
(3)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脑血管造影:
(1)CTA和MRA是无创型血管成像新技术。
(2)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发病突然,中老年患者多见。
局灶性功能障碍的症状。
持续时间短暂,恢复完全。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2.鉴别诊断
癫痫的部分性发作:特别是单纯部分性发作。
梅尼埃病:与椎基底动脉TIA相似,经注意鉴别。
心脏疾病:阿-斯综合征、严重心理失常。
其他: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治疗及预后】
主要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
减少及预防复发。
保护脑功能。;主要治疗方法;预后
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病例,部分发展为脑梗死,部分继续发作,部分可自行缓解。;第三节脑梗死;定义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分类
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
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
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ion)
;一、脑血栓形成
是脑梗死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病因及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炎:结缔组织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其他少见原因: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脑淀粉样血管病等。;病因图示;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
①超早期(1~6h):脑组织变化不明显。
②急性期(6~24h):缺血脑组织苍白伴轻度肿胀。
③坏死期(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