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病学PPT课件 脊髓疾病.pptx
文件大小:4.61 MB
总页数:6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4.49千字
文档摘要

第四章脊髓疾病;;目

录;第一节概述;脊髓解剖——外部结构

脊髓在C1水平与延髓相连,L1下缘形成脊髓圆锥。

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颈(C)神经8对,胸(T)神经12对,腰(L)神经5对,骶(S)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脊髓有31个节段。

脊髓各节段位置较相应脊椎高,可由影像学脊椎节段推断脊髓病变水平。;1.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前角、后角、侧角损害。

中央管附近损害。

脊髓半侧损害。

2.脊髓横贯性损害

受损平面以下,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判定脊髓横贯性损害平面主要依据感觉障碍平面、反射改变及节段性症状:根痛、根性感觉障碍、肌肉弛缓性瘫痪和萎缩、腱反射缺失等。;第二节急性脊髓炎;;;;;;【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减轻脊髓损害、防治并发症和促进功能恢复。

1.药物治疗

①皮质类固醇激素。

②免疫球蛋白:急性上升性脊髓炎或横贯性脊髓炎急性期立即使用,成人0.4g/(kg·d),连用3~5d。

③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

④维生素B族、烟酸、三磷酸腺苷、胞二磷胆碱等。;2.预防并发症治疗

①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瘫肢保持功能位。

②骨隆起处放置气圈,按摩皮肤,活动瘫痪肢体。

③皮肤发红用70%酒精轻揉,涂3.5%安息香酊;褥疮局部换药,加强营养;忌用热水袋以防烫伤。

④排尿障碍行留置导尿,预防尿路感染;吞咽困难应放置胃管。

3.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4.中医药治疗

(1)本病急性期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应着重于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意在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疏通经络。急性期的针灸治疗,重在通闭开窍,缩短脊髓休克时间,可选用徐氏十三鬼穴治疗。

(2)恢复期则重用督脉、华佗夹脊与膀胱经、阳明经穴,配合运用芒针、穴位注射等;久病患者则多重用灸法或火针疗法,可使肢体肌力、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明显改善,促进患者的康复。;;第三节脊髓压迫症;概念

脊髓压迫症(compressivemyelopathy),又称为压迫性脊髓病,是指由于椎骨或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而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征。病变进行性发展,导致不同程度脊髓横贯性损害或椎管阻塞,脊神经根及脊髓血管可不同程度受累。;【病因】

(1)肿瘤约占1/3以上。

(2)炎症。

(3)脊柱外伤。

(4)脊柱退行性病变。

(5)先天性疾病。

(6)血液疾病。;;(2)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躯体较病变水平低2~3个节段的痛温觉减退、缺失。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至受压节段。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

累及脊髓丘脑束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

鞍区(S3~S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马鞍回避)。

后索受压产生病变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

晚期横贯性损害,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缺失。;;;;;2.影像学检查

(1)脊柱X线片:

可见脊柱骨折、脱位、错位、结核、骨质破坏及椎管狭窄。

椎弓根变形、间距增宽、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凹陷或骨质破坏等,提示转移瘤。

(2)CT及MRI:可显示脊髓受压,MRI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病变及性质、部位和边界等。

(3)脊髓造影:显示梗阻界面,完全梗阻时上行造影只显示压迫性病变下界;下行造影可显示病变上界。;【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3.瘫痪肢体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

长期卧床者应防治泌尿系感染、压疮、肺炎、肢体挛缩等并发症。

4.中医药治疗

针灸可用于脊柱退行性病变,如颈、腰椎间盘脱出症、后纵韧带钙化和黄韧带肥厚等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的治疗。

临床多以疏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之气为主。取穴常取督脉、华佗夹脊和太阳膀胱经穴,扶督脉之阳,助膀胱经之气。;【预后】

取决于压迫病因、病变性质、解除压迫可能性、解除压迫程度。

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良性,手术切除切除预后良好;髓内肿瘤预后较差。

受压时间愈短,脊髓功能损害愈小,愈可能恢复。

急性脊髓压迫因不能充分代偿,预后较差。;第四节脊髓空洞症;概念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病。

病变多位于颈、胸髓,发生于延髓称延髓空洞症(syringobulbia)。

脊髓与延髓空洞症可单独发生或并发。

典型症状: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营养障碍等。

;;;【病理】

脊髓外形呈梭形膨大或萎缩变细。

空洞壁不规则,由环形排列胶质细胞及纤维组成,空洞内清亮液体成分与CSF相似,黄色液体提示蛋白增高。

颈髓常见,向胸髓或脑干扩展。

病变多先侵犯灰质前连合,再向后角和前角扩展。

延髓空洞多呈单侧纵裂状,阻断内侧丘系交叉纤维,累及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核。;;;3.神经营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