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ppt
文件大小:4.71 MB
总页数:12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1.28万字
文档摘要

(二)小脑半球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躯干平衡障碍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转移性肿瘤、脓肿及结核等,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病侧肢体共济失调及颅内压增高为特征。第62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表现为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有病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动作笨拙、不稳、快复轮替动作障碍、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阳性,并有肢体辨距不良、肌肉反跳现象。第63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头颈常固定在一个特殊位置,头常向前倾俯,并转向病侧,摇头或转头时可发生恶心与呕吐。口齿讷吃,构音困难,眼震明显。行走时步态蹒跚、常向病侧倾跌。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或消失。第64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两侧小脑半球病变引起四肢共济失调。可见于多发性硬化:除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眼震外,常有肢体无力、瘫痪、可伴有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的症状。以病灶多发和病程反复发作及缓解为特点。

第65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全小脑病变主要病变躯干的平衡障碍和肢体共济失调。急性损害以急性小脑炎和中毒多见(如苯妥英纳中毒、巴比妥类中毒、急性汞、铅中毒等)。前者病前有感染史,急性起病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常在2~8周内痊愈。后者有接触史。第66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慢性全小脑病变多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性病变,常见的为遗传性共济失调,其特点是有家族史,起病隐袭而呈进行性,并可有锥体束及脊髓后束损害的症状。小脑发育不全早期表现是当患儿开始伸手取物时出现共济失调,坐、站、走均迟晚。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癫痫及锥体外系症状等其他脑发育不全的表现。第67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小脑桥脑角病变常见病因是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约占80~90%。开始有病侧耳鸣、进行性听力减退或眩晕症状。以后出现同侧局部感觉障碍、面神经轻瘫、小脑共济失调与颅内压增高症状。晚期因脑干与颅神经受累,出现言语与吞咽障碍、对侧锥体束征与感觉障碍。

第68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脑干病变其共济失调可为感觉性、小脑性或前庭性,以小脑性者常见。脑干与小脑半球的联系较蚓部多,故脑干损害所致的小脑性共济失调以四肢共济失调为显著,由于代偿不如小脑半球,因此持续时间久。其特点是同时伴有脑干邻近结构如运动、感觉传导束与颅神经损害之各种症状。第69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小脑病损的定位诊断小脑的基本功能绒球小节叶与躯体平衡和肌张力的调节有关第70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小脑病损的定位诊断2、旧小脑接受脊髓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调节肢体协调运动和维持肌张力3、新小脑受大脑皮层的影响协调肢体的精细运动第71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小脑病损的定位诊断二、小脑损害的表现共济失调肢体远端精细运动障碍平衡障碍躯体平衡障碍、小脑性步态辩距不良运动不足或过度第72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小脑病损的定位诊断协同障碍起坐试验快速轮替异常(disdiadochokinesia)意向性震颤肌回跳现象肌张力降低及钟摆样膝反射第73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小脑病损的定位诊断小脑性语言眼球震颤书写障碍特殊征候肌阵挛:局部性、全身性病变部位:(橄榄核-齿状核-红核环路病变)第74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SubcorticalMotorSystem:

CerebellumDamagecauses:Threemainsystems1.2.3.不能利用前庭信息控制转头时的眼球运动,不能在行走或者站立时控制肢体运动,难以保持平衡肌张力下降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运动启动困难,动作分解,节段性第75页,共1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定位诊断(三):小脑蚓部病变小脑蚓部——躯干共济失调:站立、行走不稳步基宽、蚓前部——头、颈小脑语言蚓后部——躯干、下肢向前后倾倒髓母细胞瘤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