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的急救原则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现场安全评估
02
降温处理规范
03
创面保护措施
04
休克预防策略
05
转运前准备
06
后续处置指引
01
现场安全评估
脱离危险源操作要点
确保患者迅速脱离火焰、热液等致伤源,以避免烧伤持续或加重。
迅速移除火源
若衣物着火,应迅速脱掉或就地打滚灭火,切勿奔跑,以免火势蔓延。
灭火处理
若火焰较大,切勿用手去扑灭,应使用灭火器或灭火毯等器材。
切勿用手扑灭火焰
烧伤程度快速判断法
观察烧伤部位和面积
判断烧伤类型
评估烧伤深度
通过观察烧伤部位和面积,初步判断烧伤程度。若烧伤涉及面部、颈部、手部等重要部位,或面积较大,应立即就医。
烧伤深度可分为一度、二度、三度等,一度烧伤仅伤及表皮,表现为红肿、疼痛;二度烧伤伤及真皮,表现为水疱、剧痛;三度烧伤则伤及皮下组织,表现为焦痂、无痛感。
烧伤类型包括热力烧伤、化学烧伤、电烧伤等,不同类型的烧伤处理方式不同。
伴随伤情初步检查
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畅通,有无吸入性损伤,如烟雾、有毒气体等。若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呼吸系统检查
循环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脉搏、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判断烧伤是否对循环系统造成影响。如出现休克症状,应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反应能力等,判断烧伤是否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如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02
降温处理规范
冷疗实施方法(流动水/冷敷)
冷敷降温
用冰块或冰袋冷敷烧伤部位,注意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可在冰块或冰袋与皮肤之间垫一层湿毛巾,防止冻伤。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0-15分钟,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
流动水降温
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烧伤部位,或将烧伤部位浸入冷水中,可持续15-30分钟,有助于快速降低烧伤部位的温度,减少组织损伤。
禁忌部位与温度控制
避免在眼睛、耳朵、口腔等敏感部位进行冷疗,以免对器官造成冻伤或损伤。同时,对于烧伤面积较大或伤势较重的患者,应立即送医治疗,不宜进行冷疗处理。
禁忌部位
冷疗时温度不宜过低,一般控制在15-20℃为宜。过低的温度可能导致冻伤或加重烧伤部位的损伤。同时,要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皮肤组织损伤。
温度控制
持续降温时间标准
烧伤后应尽快进行降温处理,持续降温时间至少应达到30分钟以上,直到烧伤部位的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
在进行冷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烧伤部位的情况,如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水泡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冷疗,并尽快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烧伤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
03
创面保护措施
污染物清除原则
保留间生态组织
尽量保留间生态组织,避免过度清创,以减少创面损伤。
03
使用生理盐水或适合伤口的清洗液彻底清洗创面,去除残留物和细菌。
02
清洗创面
清除坏死组织
使用无菌手术器械或外科清创方法,去除创面上的坏死组织、异物和污垢。
01
无菌敷料覆盖技巧
选择无菌敷料
根据创面大小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无菌的敷料进行覆盖。
01
敷料贴合创面
将敷料紧密贴合创面,避免留有空隙,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02
敷料更换频率
根据创面渗液情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03
药物使用禁忌说明
避免使用对创面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某些消毒剂和抗生素。
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药物
油剂会浸润创面,妨碍创面干燥和愈合。
禁止使用油性药物
民间偏方成分复杂,易引起感染和过敏反应,应谨慎使用。
慎用民间偏方
04
休克预防策略
补液原则与剂量计算
通过患者的烧伤面积、体重和烧伤深度等参数,计算补液量和电解质丢失情况。
评估患者体液丢失量
补液种类
补液速度
常用晶体液和胶体液,晶体液如林格氏液、生理盐水等,胶体液如白蛋白、血浆等。
先快后慢,先晶体后胶体,先盐后糖,避免补液过量或不足。
体位管理规范
保暖与防暑
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保暖或防暑措施,避免体温过低或过高。
03
烧伤患者常伴有吸入性损伤,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0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抬高患肢
将烧伤部位抬高,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和渗出。
01
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尤其是收缩压,以评估患者循环状况。
血压
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困难等危险情况。
呼吸频率与深度
01
02
03
04
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及时发现休克等危险情况。
心率
监测患者尿量变化,以评估肾功能和循环状况。
尿量
生命体征监测指标
05
转运前准备
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烧伤部位,避免感染,同时减少疼痛。
烧伤部位包扎
对于骨折或关节部位烧伤,应使用夹板或绷带固定,避免转运途中造成二次伤害。
肢体固定
用湿毛巾或冰袋轻轻敷在烧伤部位,但不能让冰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冻伤。
烧伤部位冷却
肢体固定保护方法
转运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