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打桩护理配合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治疗原理与适应症
02
术前评估与准备
03
桩核类型选择
04
术中操作配合
05
术后护理规范
06
并发症预防策略
01
治疗原理与适应症
桩核修复基本概念
01
桩核修复定义
桩核修复是一种牙齿修复技术,通过将桩插入牙齿根管内,利用桩核和牙冠的固位力来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
02
桩核修复原理
桩核修复通过桩与根管壁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桩与核之间的粘接力,将牙冠与牙根紧密连接,增强牙齿的固位力和抗力。
适应症范围分析
牙体缺损过大
当牙齿因龋齿、外伤等原因导致牙体缺损过大,无法直接填充或修复时,需要采用桩核修复技术。
牙体折断
根管治疗后的牙齿
当牙齿因外力作用导致牙体折断,且牙根未受严重损伤时,可以通过桩核修复技术来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
根管治疗后的牙齿由于失去了牙髓的营养和支持,牙齿的脆性增加,容易劈裂或折断,因此需要采用桩核修复技术进行保护。
1
2
3
禁忌症判断标准
牙根过短或过于细小
牙冠缺损过大无法修复
牙周组织病变
当牙根过短或过于细小,无法为桩核提供足够的固位力时,不宜采用桩核修复技术。
当牙周组织存在严重病变,如牙周炎、根尖周炎等,应先进行治疗,待病变控制后再考虑桩核修复。
当牙冠缺损过大,无法通过桩核修复技术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时,应考虑其他修复方式,如烤瓷冠、全瓷冠等。
02
术前评估与准备
牙体条件检测方法
检查牙齿的损坏程度、位置和周围牙齿的情况,判断牙齿是否适合打桩。
口腔检查
通过牙髓活力测试,判断牙髓是否健康,从而确定打桩的可行性。
牙髓活力测试
评估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如牙龈是否红肿、出血,牙周袋深度等。
牙周状况评估
影像学检查要求
01
X线片检查
拍摄全景片或根尖片,了解牙齿的根管情况、根尖周病变程度以及牙槽骨情况。
02
CT检查
对于复杂病例,可能需要CT检查以更准确地判断牙齿内部结构。
沟通解释
向患者详细解释打桩的目的、方法、风险及预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签署知情同意书
让患者详细了解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知情同意流程
03
桩核类型选择
金属/纤维桩对比
强度高,但弹性模量大,易导致根折;需二次取出时较困难,可能损坏牙体组织。
金属桩
弹性模量接近牙本质,不易导致根折;美观性好,适用于前牙;取出时较容易,不易损坏牙体组织。
纤维桩
01
02
长度直径匹配原则
确保桩在牙槽骨内的长度,提供足够的固位力,一般要求桩的长度不小于牙冠的长度。
桩的长度
桩的直径应与牙根直径相匹配,避免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固位和牙体组织的健康。
桩的直径
粘接系统选择依据
粘接强度
选择与牙本质粘接强度高的粘接系统,以确保桩核与牙本质的牢固结合。
01
粘接剂的种类
根据牙本质的情况和桩的材质选择合适的粘接剂,如树脂类粘接剂、玻璃离子粘接剂等。
02
粘接剂的固化方式
根据粘接剂的固化方式,选择合适的固化光源和固化时间,以确保粘接剂的充分固化。
03
04
术中操作配合
根管预备注意事项
根管通畅度检查
用根管锉或根管扩大针检查根管是否通畅,确保根管预备器械能够顺利到达根尖。
根管预备长度控制
根管成形与清洁
根据牙齿情况和治疗需要,合理控制根管预备的长度,避免过度预备或预备不足。
使用根管预备器械进行根管成形,同时用根管冲洗液冲洗根管,清除根管内的残髓和碎屑。
1
2
3
桩道成型操作规范
桩道形状与锥度
按照桩的形状和锥度预备桩道,确保桩能够顺利插入并紧密贴合根管壁。
03
根据桩的类型和牙齿的情况,合理控制桩道的长度和直径,确保桩的稳固性和密合度。
02
桩道长度和直径控制
桩道准备
根据牙齿情况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桩道预备器械,如根管钻或桩道扩大器等。
01
根据桩的类型和牙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粘接剂,如树脂类粘接剂或玻璃离子粘接剂等。
粘接固化控制要点
粘接剂选择
按照粘接剂的说明书进行调和和使用,确保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和固化时间。
粘接剂调和与使用
在粘接过程中,确保粘接剂充分填充桩道与根管壁之间的间隙,并避免粘接剂过多或过少,同时按照粘接剂的固化要求进行光照或化学固化。
粘接固化过程控制
05
术后护理规范
临时冠保护措施
术后临时冠应避免咬硬物,以免导致临时冠崩裂或脱落。
避免咬硬物
如有松动或脱落,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保持临时冠稳固
临时冠粘接材料未完全固化时,应避免过冷过热刺激。
避免过冷过热刺激
咬合调整检测标准
咬合协调
咬合时上下牙齿应协调接触,无早接触或咬合过高的情况。
01
咀嚼功能正常
咬合调整后,应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无不适感。
02
牙齿排列稳定
咬合调整后,牙齿应排列稳定,无松动或移位现象。
03
口腔清洁指导方案
定期洁牙
术后应定期到口腔医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