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要点版)
一、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一)肠道病毒
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二)主要致病血清型
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肠道病毒71型(EV-A71)等,以CA-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2、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
(三)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
(四)易感人群
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五)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二)临床症状体征
1、第1期(出疹期)
①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②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③典型皮疹: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
④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
⑤CA-A6和CA-A10:所致皮损严重,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2、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3、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4、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①进展迅速,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
②部分表现为严重脑功能衰竭,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5、第5期(恢复期)
①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②部分病例(多见于CA-A6、CA-A10)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三、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多数病例白细胞正常,部分病例白细胞、中性粒比例及CRP可升高。
2、血生化:ALT、AST、CK-MB可轻度升高,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3、脑脊液: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改变。
4、血气分析。
5、病原学及血清学
(二)影像学检查
胸片、颅脑CT和/或MRI、心电图、脑电图、超声心动图。
四、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
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病原学证据。
五、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
提示可能发展为危重型的指标: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积极控制高热。
3、保持患儿安静。惊厥:咪达唑仑肌肉注射,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水合氯醛灌肠。
(二)病因治疗
1、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
2、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
3、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
4、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抗DNA病毒药物)。
(三)液体疗法
1、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控制液体入量,给予生理需要量60-80ml/(kg·d)(脱水剂不计算在内),建议匀速给予,即2.5-3.3ml/(kg·h),注意维持血压稳定。
2、休克病例: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给予生理盐水5-10ml/(kg·次)进行液体复苏,15-30分钟内输入,此后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
3、仍不能纠正者:给予胶体液(如白蛋白或血浆)输注。
(四)降颅压
①甘露醇,剂量为20%甘露醇0.25-1.0g/(kg·次),每4-8小时1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时,可增加频次至每2-4小时1次。
②严重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