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抗抑郁药,不可擅自停用.docx
文件大小:39.7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2.52千字
文档摘要

抗抑郁药,不可擅自停用

刘阿姨的老伴早逝,她一个人拉扯女儿长大很是不容易。今年上半年,女儿嫁了一个“老外”,婚后不久就跟着丈夫去了国外生活。女儿离开后,不适应是自然的。可刘阿姨的情况却有些特殊,她不止是想女儿,而且渐渐发现自己开始出现一些“躯体不适”——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着,每天早上三四点就醒了,白天精神状况很差,什么家务活都干不了,明明疲惫得不行,可躺在床上又翻来覆去睡不着,人眼看着往下瘦。

一开始,刘阿姨还以为是消化问题,胃容易饱胀所以吃不下,胃总是胀胀的自然也休息不好。于是她去看了消化内科,可配了些助消化的药物后病情却没见好转。做了胃镜,医生也说没什么大问题,不过,医生推荐刘阿姨去医学心理科看看。在医学心理科里,医生经过仔细问诊、量表测试和一系列心理学测验,诊断刘阿姨其实是因为女儿远嫁这一应激事件的适应不良而罹患了抑郁症。于是,医生给刘阿姨配了一些抗抑郁药。

刚刚在药房拿完药、看完药物说明书,刘阿姨就直摇头,说自己不敢吃也不能吃。医生问是怎么了,刘阿姨说,因为那些药物的说明书里写着“不良反应包括出现攻击性反应、失眠、疲劳、健忘等”。看着这些字眼,刘阿姨瞬间感到特别害怕和沮丧,担心自己会因为不良反应更加睡不着,整个人呆头呆脑的,甚至变成攻击人的疯子。面对刘阿姨的顾虑和担心,医生和药师一一作了详细解释,最终,刘阿姨被说服,决定按照医生建议每天按时服药。几个月后,刘阿姨慢慢发现自己对药物的副作用多虑了,而之前那些身体的不适症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和改善。

生活中,和劉阿姨有着类似顾虑的患者其实不在少数。那么,抗抑郁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按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通常分为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属于传统抗抑郁药;新型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

“是药三分毒”,既然是药物,肯定有副作用。不过,相比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用药,大部分人对于精神类药品其实不太熟悉,对这类药物副作用的认识也非常片面,存在很多误区,甚至有很多夸大之处。事实上,老一代抗抑郁药的确副作用很大,服用后患者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困倦、反应迟钝、口干、便秘、排尿困难、性欲减退等不良反应,而且程度一般较重。比如“反应迟钝”这个副作用,表现在患者身上就是服药后看起来反应变慢了,在应答他人的行为和言语时比较“木讷”,让人觉得看起来“变呆变傻”。但是,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抗抑郁药已经在安全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存在想象中那么多严重的副作用。

另外,许多患者以为只要用了某种抗抑郁药,说明书上标列的不良反应就一定全都会出现在自己身上,因此许多药都不敢用,结果延误了疾病的治疗,甚至因延误用药诱发自杀、丧失了生命。事实上,对于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应该客观地看待。首先要知道,就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抑郁药来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是很高,大多数的不良反应也不重,尤其是严重副作用其实很少见。其次,在服药初期即使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食欲减退、恶心、头晕、困倦、出汗或口干等,大部分患者都是反应轻微的,小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中重度的不良反应。不过,这样的不良反应一般都会在3~10天内逐渐缓解。

关于科学使用抗抑郁药,还有一些情况需要提醒大家。

1.起效缓慢,不良反应却“立竿见影”。临床上,有一些患者会抱怨服用抗抑郁药后非但没有效果,反而在用药后更加难受。这是因为抗抑郁药起效相对较慢,一般在服用1~2周后才会逐渐起效,情况顺利的话,服药6~8周后病情会明显好转或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而相比起效,不良反应却可能在服药后立即出现,如头晕、头昏,甚至头痛不适、恶心胃胀等。对此,患者应有正确认识,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发现没起效且用药难受就自行换药或停药。如果治疗8周后仍然效果不佳,医生会考虑为患者增加增效剂或换用另一种抗抑郁药。

2.倡导全病程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周期较长,包括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急性期(8~12周)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抑郁症状完全消失的时间2周)与促进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巩固期(4~9月)治疗的目是防复燃,因为在此期间,患者病情尚不稳定,复燃风险较大,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维持期内,治疗时间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

3.按时按量,不能擅自减量或停药。即使到了治疗后期患者状况明显好转,也不能擅自减量或停药。这是因为,抑郁症患者如果骤停抗抑郁药物,可能会立刻引发“撤药综合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激越、失眠、恶心、呕吐)等,甚至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撤药综合征的症状还可能被误诊为病情复发。因此,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