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如何摆脱“学习倦怠”心理.docx
文件大小:41.3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3.47千字
文档摘要

如何摆脱“学习倦怠”心理

准备高二升高三的小伍同学最近心里很烦,不想复习功课,就想坐着不动。她之前一直是信心十足、精神饱满的,虽然大多数时候她能意识到必须狠下心来学习,不能这样下去,但自己总是想做一些放松的事情,根本不愿意看任何与课本有关的知识,甚至连以前自己最喜欢的化学也提不起兴趣了。小伍同学这是怎么了?这其实是小伍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过度的紧张,导致她出现了乏力、焦虑、压抑、学习能力下降,甚至身心疲倦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的雷,你踩中了几个?

你现下的学习状态如何?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表现,你“踩雷”了吗?

1.时而精神饱满,时而意志消沉,情绪烦躁

2.看书容易走神,难以集中注意力,一学习就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

3.不认真对待功课,甚至不愿意完成功课;总是拖延,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4.懒得听课、懒得看书、懒得做题,每天感觉都是在重复而已,自信心不足,疲惫消极

5.反感家长过问学业

不难看出,这些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表现,即“学习倦怠”的典型现象。知道吗,除了喜怒哀乐,倦怠也是正常情绪之一,它通常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疲乏、懈怠,往往会在“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丝毫看不到任何进步和效果”的时候悄然而至。面对这类有负面倾向的情绪,我们要坚定地告诉自己,这种状态是可以逆转的。

“学习倦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来,自进入高中以来,小伍一味地苦读,不注意锻炼身体,不注重休息,经常打疲劳战,再加上她处在年级“领跑者”的位置,害怕一不小心就被后来者追上,总是感到紧张、烦躁、恐慌、焦虑和不安,这才导致了大脑“缺氧”。于是,在大脑疲劳、缺氧,以及内心担忧、烦躁、恐慌、无奈等精神压力之下,大脑就出现了“读写保护”状态。这种学习上的倦怠对人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轻者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很强的疲惫感;重者则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吃不下饭甚至呕吐的情况。我们对待高考就犹如调试琴弦,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则难成曲调。要想获得成功,努力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过分地要求自己,对成功太过在意,到头来容易因紧张过度而失败。只有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高考,善于在紧张的节奏中放松自己的情绪,调节好心态,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考冲刺阶段的学习目标。

如何消除“学习倦怠”心理?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劳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形成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规律。“一张一弛”是古人总结的经验,科学合理地用脑,必要的休息、娱乐等调节方式就是消除“学习倦怠”心理的“活力剂”。

1.复习时把握节奏,交替进行

要实现高考目标,最重要的莫过于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我们知道,熬夜学习、减少睡眠和休息时间、取消体育锻炼等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但是长此以往,大脑和身体就会“罢工”——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头昏脑涨、思绪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学习效率反而会严重下降,有的还会导致失眠,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问题。所以,高考复习的时间安排要立足长远,只有保证大脑机能和身体活力处于良好的水平,才能真正做到高效率地学习和生活。

而想要高效率地学习和生活,就应该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就像三角梅那样,当被太阳照射时,由于热量、光线的作用,花的尖端的某些部分会“蔫”下来;当未被太阳照射时,花的尖端又“挺”了起来。也就是说,三角梅的“蔫”和“挺”是交替进行的,并因此出现了枝繁叶茂的长势。我们的大脑也和三角梅一样,需要在“蔫”和“挺”中交替进行,要把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完成,又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身体机能得到较好的运转。所以我们应保证每天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两项学习活动之间应该穿插安排如劳动等有益的身体锻炼。

二是交叉安排,高效学习。在饮食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经常食用某一种口味的食物,我们的胃口会慢慢变得很小,一旦换种口味,我们就会食欲大增。其实大脑的活动功能也和我们的“口味”一样——长时间从事某种单一的活动,大脑皮层相应活动区域的“胃口”就会变小,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如果按照注意力集中的规律适时交叉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就可以使大脑疲劳区域得以休息,让休息区域进行工作,这样既不妨碍大脑疲劳区域的休息,也能让大脑“食欲”大增,当然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交叉学习有两种方法:不同学科复习时间的交叉安排,按照文理课程交叉的形式安排,切忌长时间地进行一门课程的复习;不同学习形式之间的交叉安排,比如记忆、解题、阅读和知识整理等活动的交叉安排。

很多学生出于成绩不佳或临考紧张心理,可能会盲目做题,但重复做大量的习题,不仅无法提升学习成绩,反倒占用了学习时间,使人感到厌烦。不如精选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比如尽量多做历年高考真题,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训练;在做完一套高考真题试卷后,及时核对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