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乳房疾病-教学课件(非AI生成).ppt
文件大小:473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2.59千字
文档摘要

乳房疾病*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乳房的淋巴网甚为丰富,其淋巴液输出有四个途径:(1)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流至腋窝淋巴结。部分乳房上部淋巴液可流向胸大、小肌间淋巴结,直接到达锁骨下淋巴结。通过锁骨下淋巴结后,淋巴液继续流向锁骨上淋巴结。(2)部分乳房内侧的淋巴通过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淋巴结(在第1、2、3肋间比较恒定存在,沿胸廓内血管分布)。(3)两侧乳房间皮下有交通淋巴管,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另一侧。(4)乳房深部淋巴结可沿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通向肝。(如图所示)*乳房淋巴输出途径*第二节乳房检查(一)视诊(二)扪诊(三)特殊检查:1、X线检查2、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3、活组织病理检查*第三节急性乳腺炎病因:1、乳汁淤积2、细菌入侵临床表现:1、炎症表现:病人感觉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2、局部表现:可有个体差异,一般起初呈蜂窝织炎样表现,数天后可形成脓肿,脓肿可向外溃破,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治疗与预防治疗:(1)原则:消除感染、排空乳汁。(2)脓肿形成后,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预防:关键:在于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并保持清洁。*第四节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1、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2、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临床表现: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本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妇女。*诊断:应嘱病人每隔2~3个月到医院复查,局限性乳腺增生病肿块明显时,要与乳腺癌相区别。治疗:对症治疗、病理检查、高危人群作单纯乳房切除术。*第五节乳房肿瘤一、乳房纤维腺瘤二、乳管内乳头状瘤三、乳房肉瘤四、乳腺癌*一、乳房纤维腺瘤本病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高发年龄是20~25岁,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临床表现:*二、乳管内乳头状瘤(1)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为多。(2)临床特点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污染内衣而引起注意,溢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肿瘤小,常不能触及,偶有较大的肿块。(3)治疗以手术为主。*三、乳房肉瘤乳房肉瘤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包括中胚叶结缔组织来源的间质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和淋巴肉瘤等。另外还有一种不同于一般肉瘤的肿瘤,是以良性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间质成分组成,因其个体标本上常出现裂隙因而称作分叶状肿瘤,按其间质成分、细胞分化的程度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良性者称为分叶状纤维腺瘤;恶性者称作叶状囊肉瘤。*※四、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1)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如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2)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可加强可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病理类型】1、非浸润性癌2、早期浸润性癌3、浸润性特殊癌4、浸润性非特殊癌5、其他罕见癌【转移途径】1、局部扩展2、淋巴转移3、血运转移*【淋巴转移的主要途径】(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然后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进而可经胸导管(左)或右淋巴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2)癌细胞向内侧淋巴管,沿着乳内血管的肋间穿支引流到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并可通过同样途径侵入血流。*【临床表现】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分界不很清楚,不易被推动,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酒窝征”;晚期可侵入胸筋膜、胸肌,出现小结节,形成溃疡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纤维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