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前腺”,预防“增生”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生殖腺,器官虽小,但作用不可轻视。其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膀胱出口处。前列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生理功能:首先,前列腺分泌的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列腺液中还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精氨酸、锌离子等,这些活性物质对于精子的活动、代谢、受精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前列腺参与生殖系统的内分泌调节,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如前列腺素、生长因子等,这些激素对于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功能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前列腺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前列腺液中含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如溶菌酶、补体等,这些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也称前列腺增生症,是引起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临床表现为下尿路症状,如尿频、排尿困难及相关并发症。
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60岁男性人群中发生率50%,80岁时高达83%。我国学者在1989—1992年一项95例41岁以上男性的无选择尸检研究中,发现组织学前列腺增生29例(30.5%)。与组织学表现相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约有50%组织学诊断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有中‐重度下尿路症状。有研究表明,似乎亚洲人较美洲人更易于产生中‐重度前列腺增生相关症状。国内14个城市57家三甲医院泌尿外科6200例32岁以上门诊患者所做调查发现,前列腺增生/下尿路症状患者占47.4%,尿频、尿急和夜尿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针对国内5888例社区50岁以上男性调查发现,10.66%曾经被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患者就诊率偏低的状况。
目前,BPH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多种可能的潜在机制,其中得到一致公认的有两个重要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前列腺组织逐渐老化,导致前列腺增生的发生。(2)有功能的睾丸。前列腺的正常发育有赖于雄激素,青春期前切除睾丸,前列腺即不发育,老年后也不会发生前列腺增生。
其他可能因素包括:(1)激素调节失衡。前列腺组织中含有多种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等,当激素调节失衡时,可能导致前列腺组织过度增生,引起前列腺增生。(2)慢性炎症。前列腺组织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能导致前列腺组织发生增生,慢性炎症可能与前列腺组织的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3)遗传因素。前列腺增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某些家族中,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较高,遗传因素可能与前列腺组织的基因变异有关。(4)高血压。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可能是前列腺增生的原因之一。(5)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前列腺组织受到损伤,从而诱发前列腺增生。
临床显示,前列腺增生可引发以下危害:(1)影響排尿功能。最早出现尿频,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夜间频繁小便影响睡眠,进而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随后会导致排尿不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尿潴留,表现为不能排尿、下腹胀痛。(2)诱发感染。前列腺增生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因为排尿不畅,容易导致膀胱炎、附睾炎、肾盂肾炎等。(3)影响性功能。前列腺增生会导致下尿路症状,可能引起阳痿,前列腺增生并发炎症,可能导致早泄。(4)引发尿毒症。前列腺增生可引起排尿困难,导致肾积水,损害肾功能,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进而发展为尿毒症。(5)引发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有一定关系,部分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能发展为前列腺癌。
中老年男性出现以下情况,要小心前列腺增生:(1)尿频。尤其是夜间尿频,为前列腺增生最早出现的症状。(2)排尿困难。发展缓慢,表现为排尿等待、尿线变细无力、排尿时间延长、尿滴沥、尿不尽、间断排尿、尿不远等,是前列腺增生最重要的症状。(3)尿失禁。当排尿困难加重达一定程度时,膀胱残余尿逐渐增加,继而发生慢性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表现为不自主尿液溢出。(4)尿路感染。中老年男性反复出现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等,查尿常规可以发现白细胞增多或细菌。(5)性功能障碍,如阳痿、早泄等。(6)膀胱结石。尿路感染和排尿困难可能导致膀胱结石形成,表现为排尿中断,改变体位后又可以继续排尿,可伴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7)膀胱憩室形成。由于排尿困难,膀胱肌层受损,彩超可发现形成膀胱憩室。(8)合并腹股沟斜疝、脱肛等,这些疾病可能和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导致腹压升高有关。
出现症状后,根据医生建议可选择以下检查方法:(1)外生殖器检查,以排除尿道外口狭窄或其他可能影响排尿的疾病,如包茎、阴茎肿瘤。(2)直肠指检,是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可以了解前列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