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现场创伤急救操作指南.pptx
文件大小:3.19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2.59千字
文档摘要

现场创伤急救操作指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伤情初步评估

01

急救基本原则

03

止血技术应用

04

伤口处理标准

05

骨折固定方法

06

急救后续处理

01

急救基本原则

现场安全评估要点

确保自身安全,判断并排除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危险源控制

迅速确认伤员数量,了解大致分布情况,优先救助危险区域的伤员。

伤员数量与分布

观察伤员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跳、瞳孔等,以判断伤情严重程度。

伤员状况评估

伤情优先级别判断

轻伤后处理

对于轻伤员,如轻微擦伤、软组织挫伤等,可在确保重伤员得到救治后再行处理。

03

对于重伤员,如骨折、严重创伤等,需及时采取救治措施,防止伤情恶化。

02

重伤优先

危及生命优先

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如大出血、窒息、呼吸心跳骤停等。

01

个人防护措施规范

穿戴防护装备

在急救过程中,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降低自身受伤风险。

01

遵循卫生原则

在接触伤员前,应洗手或消毒,保持双手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02

自我保护意识

在急救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发生二次伤害。

03

02

伤情初步评估

意识状态快速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是否能对呼唤做出反应。

呼唤患者

观察瞳孔

检查肢体运动

观察患者瞳孔是否放大或缩小,对光反射是否正常。

让患者尝试活动肢体,检查是否出现运动障碍或瘫痪。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

呼吸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方法

触摸患者颈动脉或手腕处,计算心率,检查心律是否齐整。

心率监测

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血压,了解是否出现休克或高血压等情况。

血压测量

测量患者体温,判断是否出现低体温或高热现象。

体温测量

创伤类型识别标准

开放性创伤

多处创伤

闭合性创伤

特殊创伤

皮肤破损,伤口与外界相通,容易导致感染,如割伤、刺伤等。

皮肤未破,但内部组织受到损伤,如扭伤、挤压伤等。

患者身上存在两个或以上的创伤,需要综合考虑各伤口的影响。

如烧伤、冻伤、电击伤等,需要特殊处理。

03

止血技术应用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使血液凝固止血。

将受伤的肢体抬高,以减少血液流向伤口。

持续压迫直到出血停止,通常需要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不要用力过猛,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每隔一段时间要放松一下,以免肢体缺血坏死。

直接压迫止血法

压迫伤口

抬高伤肢

压迫时间

注意事项

止血带使用规范

选择止血带

选择宽度适中、弹性好的止血带,避免使用过窄或弹性过差的止血带。

01

绑扎位置

将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的适当位置,避免直接压迫伤口。

02

绑扎方法

先垫上纱布或毛巾等软物,再将止血带绑紧,以不出血为宜。

03

放松时间

每隔40-60分钟要放松一次止血带,每次放松2-3分钟,以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04

特殊部位处理技巧

头部出血

颈部出血

手指或脚趾出血

内脏出血

由于头部血管丰富,出血较多,可用绷带或布条将头部包裹起来,以减少出血量。

颈部血管密集,出血不易控制,应迅速用绷带或手指压迫伤口两侧的颈动脉,以减少出血量。

可将手指或脚趾弯曲并压迫伤口,以减少出血量;若伤势较重,可将伤指或伤趾用绷带或布条紧紧缠住,以起到止血作用。

如遇到腹部、胸部等内脏出血,应立即就医,不要随意搬动伤员,以免加重出血和伤情。

04

伤口处理标准

清洁与消毒步骤

使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去除伤口表面的污物、血痂等。

清洗伤口

使用碘伏、酒精、双氧水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防止伤口感染。

伤口消毒

清洗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干伤口周围的水分。

清洗后处理

敷料选择与覆盖原则

伤口保护

用绷带或胶布固定敷料,避免伤口受到二次伤害。

03

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02

敷料更换

敷料选择

根据伤口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覆盖,如纱布、创可贴等。

01

感染预防措施

洗手

在处理伤口之前和之后,要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

01

保持伤口干燥

尽量避免伤口接触水和其他污染物,保持伤口的干燥。

02

避免触碰伤口

尽量不要用手或其他物品触碰伤口,减少细菌的传播。

03

05

骨折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操作要点

选择合适夹板

垫置衬垫

绑紧固定

检查远端血运

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选择适当长度、宽度和硬度的夹板。

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垫上毛巾或布料,以防夹伤皮肤。

用绷带或胶布将夹板固定在骨折部位,注意松紧度要适中。

固定后检查远端肢体是否出现肿胀、青紫、麻木等情况。

肢体对位原则

远端对近端

将骨折的远端与近端对位,确保骨折部位的正确愈合。

肢体功能位

尽量将肢体固定在功能位,即关节屈曲角度最大或最舒适的位置。

关节勿过度弯曲

在固定过程中,避免关节过度弯曲,以免造成关节僵硬。

手法复位

对于手法复位后稳定骨折,需保持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