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好发人群:哺乳期女性,尤其初产妇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三到四周。
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处理原则: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脓肿形成之前,控制感染。脓肿形成之后,及时切开引流。
临床表现:患侧乳房胀痛,局部红,肿,发热,有压痛性肿块。
乳腺癌
乳房疾病常见分为四个象限,外上外下,内上内下。乳腺癌好发于外上象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外上象限区域比较大。
酒窝征:若肿瘤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出现“酒窝征”
橘皮征: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可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以确诊乳腺癌。
乳腺癌能手术的病人尽量选用手术治疗
乳腺癌术后护理(P257)
引流管护理: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引流装置。负压吸引可及时、有效地吸出残腔内的积液、积血,并使皮肤紧贴胸壁,从而有利于皮瓣愈合。
有效吸引:负压引流球或引流瓶应保持压缩(即负压)状态。压力大小要适宜。对连接墙壁负压吸引者,若引流管外形无改变,但未闻及负压抽吸声,应观察管道连接是否紧密,压力是否适当。
妥善固定:引流管的长度要适宜,病人卧床时将其固定于床旁,起床时固定于上衣。
保持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避免管道堵塞。防止引流管受压和扭曲。若有局部积液、皮瓣不能紧贴胸壁且有波动感,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注意观察:包括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术后1~2d,每日引流血性液约50~200ml,以后颜色逐渐变淡、减少。
拔管:若引流液转为淡黄色、连续3d每日量少于10~15ml,创面与皮肤紧贴,手指按压伤口周围皮肤无空虚感,即可考虑拔管。若拔管后仍有皮下积液,可在严格消毒后抽液并局部加压包扎。
患侧上肢肿胀的护理:上肢肿胀是极易发生的并发症,较常见。
原因:损伤了上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出现障碍。所以比较容易发生上肢肿胀。患侧腋窝淋巴结切除、头静脉被结扎、腋静脉栓塞、局部积液或感染等因素可导致上肢淋巴回流不畅和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患侧上肢肿胀。
避免损伤:避免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注射或输液等。避免患肢过度活动、负重和外伤。
抬高患肢:平卧时患肢下方垫枕抬高10°~15°,肘关节轻度屈曲;半卧位时屈肘90°放于胸腹部;下床活动时用吊带托或用健侧手将患肢拾高于胸前,需要他人扶持时只能扶健侧,以防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避免患肢下垂过久。
促进肿胀消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向心性按摩患侧上肢,或进行握拳、屈肘、伸肘和举重训练,举重要缓慢并逐渐增加负重,以促进淋巴回流;深呼吸运动可改变胸膜腔内压,并引起膈肌和肋间肌的运动,从而持续增加胸腹腔内的淋巴回流;肢体肿胀严重者,用弹力绷带包扎或戴弹力袖以促进淋巴回流;局部感染者,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一动手,二下床,三等长;4、7可洗脸。1、2高过肩。
术后24h内:活动手指和腕部,可作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
术后1~3d:进行上肢肌肉等长收缩,利用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可用健侧上肢或他人协助患侧上肢进行屈肘、伸臂等锻炼,逐渐过渡到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前屈小于30°,后伸小于15°)。
术后4~7d:鼓励病人用患侧手洗脸,刷牙,进食等。并做以患侧手触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朵的锻炼。
术后1~2周:术后一周皮瓣基本愈合后,开始做肩关节活动,以肩部为中心,前后摆臂。术后十天左右皮瓣与胸壁黏附已较牢固,做抬高患侧上肢,手指爬墙,直至患侧手指能高举过头。
第十八章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肋骨骨折
反常呼吸运动:是指两根及以上相邻肋骨各自发生两处或以上骨折。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可出现反常呼吸运动。
连枷胸: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空气在两肺之间流动,出现出现低通气状态,称为连枷胸
气胸
紧急处理办法
闭合性气胸:小量气胸,无需特殊处理。中量或大量气胸,紧急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开放性气胸:变开放为闭合,立即封闭伤口,胸穿减压,暂时缓解。
张力性气胸:迅速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用粗针头穿刺胸腔排气减压。并外接单向活瓣装置。
张力性气胸典型临床表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皮下气肿。(考的几率大)
胸腔闭式引流术
目的:
排除胸膜腔内积气
排除胸腔内积液
恢复和保持胸膜腔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进患侧肺迅速膨胀
发现胸膜腔内活动性出血,支气管残端瘘等。
适应症:
中量、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经胸腔穿刺术治疗,肺无法复张者;
需使用机械通气或人工通气的气胸或血气胸者;
拔除胸腔引流管后气胸或血胸复发;
剖胸手术。
胸腔闭式引流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
保持管道密闭:
用凡士林纱布严密覆盖胸壁引流管周围;
水封瓶始终保持直立,长管没入水中3~4cm;
更换引流瓶或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