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体内的癌症“近亲”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体检作为健康监测的一种手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我国健康检查人次从2009年的2.3亿增至2020年的4.31亿。与此同时,“结节”“增生”“息肉”“囊肿”“钙化灶”等检查结果也频繁出现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这些“异状”,大家多多少少心里感到不安,担心自己的身体从小问题发展成大病痛。那么,这些异状究竟是不是需要担心呢?
近些年流行一句话――成年人的害怕是从体检开始的!翻开体检报告的那一刻,“+”“↑”等符号就格外刺眼;要是看到“结节”“息肉”“囊肿”“增生”“钙化灶”这些字眼,心里更是会禁不住“咯噔”一下,仿佛癌症突然从天而降!事实真是这样吗?它们与癌症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哪个离癌症更近呢?
结节指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与周围组织密度不同的新生物,從病理性质看,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近些年,随着影像学手段和检查技术的进步,结节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较为常见的有肺结节、乳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
胸片或CT片上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占位病变叫肺结节,直径大于3厘米的肺结节称为肺肿块。目前,还缺少肺结节发病率的研究,但在有关肺癌筛查研究的数据中,肺结节的总检出率约为20%~30%。
“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但是其中95%以上的肺结节是良性病变所导致的,不必过度担心。”北京朝阳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徐爱民指出,导致肺结节的良性病变包括: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良性肿瘤,如纤维瘤、血管瘤等;血管性疾病,如肺动静脉畸形、肺静脉曲张等;炎性疾病,如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一般来说,对6毫米的肺小结节,建议年度复查胸部CT即可;对≥6毫米的肺结节,医生会根据结节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有无毛刺、分叶和胸膜牵拉等综合判断危险程度来决定复查的间隔时间,因此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密切随访。若在随访过程中,肺结节没有明显进展、没有异常增大,一般被认为是良性病变或低风险结节,根据医生建议继续定期观察即可;若在随访过程中,肺结节有增大趋势,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规范诊治。
乳腺结节是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乳腺内的一种形态学改变。大多数乳腺结节都是良性的,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炎等良性病变都可以表现为乳腺结节。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手段都可以初步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目前在乳腺B超报告中,BI-RADS分级评估是最常用的评估乳腺结节良恶性的方法。乳腺结节BI-RADS评估为2级及以下者,一般是良性病变,每年复查1次即可;分级为3级的结节,可每3~6个月复查1次,观察结节变化,若短时间内结节明显增大或分级提高,一定要提高警惕;若结节分级在4级或以上,则需要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行穿刺活检以明确性质。一些高风险的良性肿瘤,如导管内乳头状瘤、叶状肿瘤等具有恶变的可能,也建议进行手术。
甲状腺结节是出现在甲状腺内部的异常增生的细胞团块,增生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性疾病等情况均可能出现甲状腺结节。对于甲状腺结节,最重要的是看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95%以上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不影响甲状腺功能,也不影响人们生活与工作。良性的甲状腺结节,除非直径过大,导致影响美观或产生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定期随访即可。如果是恶性肿瘤,首选通过手术清除干净。有研究发现,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良性结节具有各自独立的“生长树”,甲状腺癌是从正常甲状腺直接发展而来,与良性结节没有直接关联。也就是说,对于确诊为良性的甲状腺结节,没必要担心会演变为癌症。
息肉是人体组织表面生长的一种赘生物,就是多余的东西,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子宫,都是容易长息肉的地方。息肉通常生长缓慢,藏得深,体积比较小,不会引发任何症状;但有的息肉又“包藏祸心”,和癌症关系非常密切!
那么,哪些息肉容易癌变呢?下面这些情况需要警惕: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宽基、广蒂的息肉容易癌变;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多发性息肉的癌变风险会增加。
具体说来,最常见的大肠息肉,它是息肉家族中较为凶险的,恶变可能性大,最终会发展成大肠癌,所以一经发现,要及时切除。还有一些具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则更要当心,这种息肉易发生癌变。此外,胆囊息肉可能会伴随腹痛,算是一种良性肿瘤。若息肉的直径在1cm以下,则无需做手术,1~2年内进行1次B超检查即可;超过1cm、短期内生长比较快、合并胆结石者,则应该立即切除,以防癌变。需要注意,低中风险的息肉在切除后,1~3年内要进行复查,而较为严重的息肉状况,则3~6个月就要复查1次,以免复发。
鼻息肉和声带息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