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末梢血糖监测与管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筛查标准与时机
01
基本概念与意义
03
操作规范与流程
04
结果判读与分级
05
干预措施与处理
06
长期管理与预防
01
基本概念与意义
末梢血糖定义及检测原理
01
末梢血糖定义
末梢血糖指通过采集新生儿足跟、手指或耳垂等末梢部位血液测得的血糖值。
02
检测原理
血糖仪通过电化学原理,将血糖试纸上的化学反应转化为电信号,从而测量血糖值。
新生儿血糖代谢特点
新生儿胰岛素分泌不足,易出现低血糖,同时糖异生能力差,高血糖时易导致酮症酸中毒。
血糖调节机制不成熟
新生儿体内糖原储备有限,不能耐受长时间的饥饿,易发生低血糖。
能量储备有限
新生儿代谢活跃,糖消耗速度快,血糖波动幅度大。
代谢活跃
监测的临床必要性
指导临床治疗
末梢血糖监测结果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如调整输液速度、胰岛素用量等。
03
高血糖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脱水等严重并发症,监测末梢血糖有助于及时发现高血糖。
02
筛查高血糖
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有严重影响,及时监测末梢血糖,可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01
02
筛查标准与时机
高危新生儿筛查指征
母体糖尿病史
新生儿体重异常
家族遗传史
临床表现
母亲在怀孕期间被诊断为糖尿病或存在妊娠期糖尿病。
新生儿出生体重过低(小于2.5公斤)或过高(大于4公斤)。
家族中有糖尿病、高血糖或低血糖病史。
新生儿出现体温不升、嗜睡、喂养困难、呼吸急促、青紫、惊厥等异常症状。
首次检测时间节点
01
出生后1小时内
尽早进行首次血糖检测,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风险。
02
出生后2-4小时
对于无异常症状的新生儿,也应在此时间段内进行血糖检测,以排除潜在的低血糖风险。
复测频率设定原则
根据首次检测结果和临床情况,决定后续复测频率,通常需要更密集的监测。
高危新生儿
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第二次血糖检测,之后按照医生或医院的规定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血糖水平稳定。
常规新生儿
03
操作规范与流程
末梢采血标准化步骤
洗手并戴手套
消毒采血部位
选择采血部位
采血操作
确保操作者的双手彻底清洁并戴上医用手套,以减少感染风险。
选择新生儿末梢部位,如足跟、指尖等,需确保采血部位血液循环良好。
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棉片消毒采血部位,待皮肤干燥后进行采血。
使用专用末梢采血针,轻轻刺入皮肤,使血液自然流出,避免挤压。
血糖仪校准要求
血糖仪需根据制造商建议进行定期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定期校准
校准步骤
校准记录
使用标准校准液对血糖仪进行校准,遵循仪器说明进行操作。
每次校准后需记录校准结果,以便检查血糖仪的准确性。
样本处理注意事项
样本标识
确保每个样本都有明确的标识,避免混淆。
01
样本保存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置于专用试管中,避免污染和挥发,尽快进行检测。
02
样本运送
如需将样本送至实验室,需确保样本在运送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避免剧烈震荡和高温。
03
04
结果判读与分级
正常值范围界定
新生儿末梢血糖正常值范围一般规定在2.2-7.0mmol/L之间,此范围内血糖水平可认为正常。
血糖正常值范围
包括胎龄、体重、喂养方式、采血部位等,不同因素可能对正常值范围产生一定影响。
影响因素
低血糖分级标准
重度低血糖
血糖值低于2.2mmol/L,且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如抽搐、昏迷等,需立即抢救。
03
血糖值低于2.2mmol/L,且出现低血糖症状,如皮肤苍白或青紫、明显嗜睡等。
02
中度低血糖
轻度低血糖
血糖值低于2.2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或仅轻微症状,如轻微抖动等。
01
预警阈值设定
新生儿末梢血糖高于7.0mmol/L时,应引起医生关注,及时采取措施。
持续监测
对于血糖偏高的新生儿,需进行持续监测,以避免高血糖对新生儿造成危害。
高血糖预警阈值
05
干预措施与处理
低血糖应急处理流程
初步处理
血糖监测
持续低血糖处理
病情监测与记录
立即口服含糖饮料或静脉注射葡萄糖,迅速提高血糖水平。
在初步处理后,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血糖,直至血糖恢复正常。
如血糖持续偏低,应持续口服含糖饮料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直至血糖稳定。
在低血糖处理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儿症状、体征和血糖变化,并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早期喂养
尽早开始喂养,避免低血糖发生。
合理喂养
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
多次喂养
在新生儿期,应增加喂养次数,以保证足够营养摄入。
喂养时间调整
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喂养时间,避免长时间空腹。
喂养支持策略
药物干预适应证
反复发作性低血糖
血糖监测困难
喂养困难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如患儿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需考虑药物治疗。
当喂养困难导致患儿无法摄入足够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