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脊柱骨折术前术后护理.pptx
文件大小:6.19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2.77千字
文档摘要

脊柱骨折术前术后护理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术前评估与准备

02

术前护理干预措施

03

术中护理配合要点

04

术后急性期护理

05

并发症预防策略

06

康复训练与出院指导

01

术前评估与准备

骨折类型与稳定性评估

骨折部位和类型

确定骨折的具体部位和类型,如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01

稳定性评估

评估骨折的稳定性,确定是否需要手术固定,以及手术固定的方式和范围。

02

脊柱曲度及序列

检查脊柱的曲度和序列,判断骨折对脊柱整体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03

神经功能状态检查

感觉功能检查

反射检查

运动功能检查

排便排尿功能

测试患者的感觉功能,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等,以评估神经受损的程度。

检查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确定运动神经是否受损,以及受损的程度。

检查患者的生理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以评估神经系统的完整性。

评估患者的排便排尿功能,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源性膀胱或肠道功能障碍。

手术禁忌症排查

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

全身状况评估

检查手术部位是否有感染,如有感染需先控制感染,避免术后感染扩散。

评估脊柱的畸形程度和稳定性,如脊柱后凸、侧弯等,以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详细询问患者的神经症状,结合体征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手术禁忌的神经系统症状。

局部感染情况

脊柱畸形与稳定性

神经症状与体征

02

术前护理干预措施

体位管理与制动要求

脊柱骨折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以避免脊柱的弯曲或扭转,防止损伤脊髓。

绝对卧床休息

协助患者翻身,保持脊柱的直线状态,避免脊柱扭曲。

体位变换

采用专业的脊柱固定装置,如脊柱板、支具等,以限制脊柱的活动,减少骨折端的移动。

制动要求

疼痛控制方案制定

疼痛评估

定期进行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为疼痛治疗提供依据。

01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02

非药物镇痛

采用物理疗法、按摩、针灸等非药物镇痛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

03

术前宣教内容设计

疾病知识宣教

术后康复指导

手术相关知识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脊柱骨折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

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告知患者术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床上活动、下床活动、日常生活自理等,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03

术中护理配合要点

手术体位摆放原则

采用俯卧位有利于手术操作,确保脊柱处于中立位,避免扭曲或弯曲。

使用头架或头托固定头部,避免头部晃动,影响手术操作。

双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双下肢伸直,足尖下垂,避免神经受压。

摆放俯卧位

头部固定

肢体摆放

心率监测可反映患者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需密切关注。

心率监测

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呼吸频率和深度,避免缺氧。

呼吸监测

01

02

03

04

手术过程中需持续监测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血压监测

维持患者正常体温,避免低体温导致的不良后果。

体温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重点

如手术刀、剪刀、止血钳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常规手术器械

器械物品应急准备

如椎弓根钉、固定棒等,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

脊柱内固定器材

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以备急救时使用。

急救药品

如神经监护仪、X光机等,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术中监测设备

04

术后急性期护理

神经功能动态观察

神经系统评估

术后应全面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包括感觉、运动、反射等,并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生命体征监测

疼痛评估与管理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有无脊髓损伤症状,如呼吸困难、肢体感觉异常等。

术后患者常伴随剧烈疼痛,需定期评估疼痛程度,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避免因疼痛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

1

2

3

切口渗液管理方法

术后需密切观察切口渗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如发现渗液过多、颜色浑浊或伴有异味,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根据医嘱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切口渗液监测

敷料更换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轴线翻身操作规范

翻身方法

翻身注意事项

翻身频率

术后患者翻身时应保持脊柱的轴线稳定,避免脊柱扭曲或弯曲,以免加重脊柱损伤。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翻身频率,一般每2-4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翻身时应保持患者身体平直,避免过度扭曲或牵拉,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并报告医生。

05

并发症预防策略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以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药物预防

穿弹力袜或使用气压治疗仪,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