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患者中医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疾病概述
02
病因病机
03
护理原则
04
常用护理方法
05
饮食调护规范
06
康复指导
01
疾病概述
面瘫定义与临床表现
01
面瘫定义
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02
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皱眉、闭眼、鼓腮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美观和日常生活。
中医分型辨识
6px
6px
6px
面部受凉后发病,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袭络型
病程较长,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
气血两虚型
继发于感冒发热后,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袭络型
01
03
02
外伤或久病后发病,苔薄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瘀血阻络型
04
经络阻滞
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肉失养而发病。
气血不足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不能濡养面部筋肉,导致筋肉无力而发病。
瘀血阻络
外伤或久病导致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筋肉失养而发病。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面部筋肉,导致筋肉无力而发病。
发病机制分析
02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邪气
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经络,阻滞气血流通,导致面部肌肉失养而发病。
风寒侵袭经络
寒邪直接侵袭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面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寒邪直中脏腑
内伤情志失调
01
肝气郁结
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面部肌肉失养而发病。
02
脾虚生痰
脾虚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停,聚而生痰,痰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失养而发病。
气血运行失衡
气血不足,面部肌肉失去滋养,容易发病。
气血不足
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失养,同时也可能因瘀血阻滞经络而导致面瘫。
气血瘀滞
01
02
03
护理原则
五脏六腑调理
根据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判断患者气血盈亏,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如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等,以恢复气血平衡。
气血平衡调理
经络调理
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面部肌肉恢复功能。
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了解患者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以恢复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
整体观念调理
风寒证护理
采取祛风散寒的方法,如热敷、艾灸等,以缓解患者的风寒症状。
风热证护理
采取疏风清热的方法,如针灸、放血等,以缓解患者的风热症状。
气血不足证护理
采取益气养血的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以改善患者气血不足的状况。
肝肾亏虚证护理
采取滋补肝肾的方法,如中药调理、针灸等,以改善患者肝肾亏虚的状况。
辨证施护要点
扶正祛邪策略
通过针灸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正气,祛除邪气,促进面瘫恢复。
针灸扶正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祛风、散寒、清热、活血等中药,祛除患者体内的病邪。
中药祛邪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通过食疗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食疗扶正
04
常用护理方法
针灸疗法应用
针灸选穴
针灸疗程
针刺手法
注意事项
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等穴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穴组合。
进针时应快速、无痛,针刺深浅适中,留针期间可进行提插捻转等手法,以加强刺激,促进气血流通。
通常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疗程。
针灸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防止晕针等不良反应发生。
选择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的中药,如马钱子、白芥子、麻黄等。
将药物研成细末,加入适量介质如醋、酒、蜂蜜等调成糊状,敷于患侧面部,并用纱布固定。
每次敷药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具体根据药物和患者情况而定。
敷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有过敏或不适,应立即停止敷药。
中药外敷技术
药材选用
敷药方法
敷药时间
注意事项
推拿按摩手法
按摩穴位
太阳穴、迎香穴、地仓穴、颊车穴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减穴位。
注意事项
推拿按摩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牵拉患侧肌肉,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应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解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
按摩手法
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不宜过重或过轻。
按摩频率
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每次按摩时间约10-15分钟,以面部肌肉微热为宜。
05
饮食调护规范
食材选择与禁忌
01
食材选择
选用有利于面瘫恢复的食物,如生姜、大枣、桂圆、鸡肉、鲤鱼等,这些食物有温经通络、益气养血的作用。
02
禁忌食物
面瘫患者应避免食用过于寒凉、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冷饮、冰激凌、辣椒、芥末、麻辣烫等,以免加重病情。
药膳推荐方案
桂枝汤
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面瘫初期恶寒发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