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环境基础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清洁消毒规范
01
基础环境标准
03
物品管理要求
04
感染控制措施
05
安全设施维护
06
人文环境营造
01
PART
基础环境标准
室内温度
病房内温度一般应保持在18-22℃之间,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医疗护理操作。
室内湿度
病房内湿度一般应保持在50%-60%之间,适宜的湿度有助于保持病人呼吸道的湿润和皮肤的水分。
温湿度控制要求
病房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菌滋生和传播。通风时应注意避免直接风吹向病人。
通风
病房内应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照,同时避免光线过强或过弱。光线充足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心情的愉悦。
光照
通风与光照规范
噪音来源
病区应尽可能减少噪音的产生,如降低设备噪音、避免大声喧哗等。
噪音分贝
病区噪音分贝一般应控制在40-50分贝以下,以保证病人能够安静休息和康复。
噪音分贝限制值
02
PART
清洁消毒规范
地面与物体表面处理
6px
6px
6px
使用拖把、地擦、地毯清洁器等工具,按照从内向外、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顺序进行清洁。
地面清洁
使用湿抹布、清洁剂等清洁物体表面,去除污渍和有机物。
物体表面清洁
使用含氯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地面消毒。
地面消毒
01
03
02
使用含氯消毒剂、酒精等消毒剂,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物体表面消毒
04
床垫、被褥等棉织品
撤下污染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或喷洒消毒,再送洗衣房进行清洗。
床头柜、床架等硬表面
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进行擦拭消毒,确保表面无污渍和残留物。
床头灯、呼叫器等电器设备
使用酒精棉球或含氯消毒剂湿巾进行擦拭消毒,注意避免电器受潮。
床单、被罩等纺织品
更换清洁的床单、被罩等,并进行高温熨烫或烘干处理,以杀灭细菌。
床单位终末消毒流程
高频接触区域消杀频率
每小时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进行擦拭消毒,确保接触面干净卫生。
门把手、水龙头等
每天至少进行2-3次含氯消毒剂或酒精的擦拭消毒,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电梯按钮、楼道扶手等
病房内物体表面
洗手间、浴室等区域
每天至少进行1次含氯消毒剂或酒精的擦拭消毒,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每小时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干燥、卫生。
03
PART
物品管理要求
医疗设备定位存放
医疗设备定期检查与维护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性能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使用。
03
在医疗设备上或其附近设置明显的标识,如名称、编号等,以便医护人员识别和定位。
02
医疗设备定位标识明显
医疗设备按功能分区布局
根据医疗设备的功能和使用频率,将其放置在固定的区域或位置,以便医护人员快速找到并使用。
01
无菌物品有效期管控
无菌物品应标有有效期和开启时间,以便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和更换。
无菌物品标识清晰
01
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洁净、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污染和受潮。
无菌物品存放环境洁净
02
定期对无菌物品进行检查,发现有过期或污染的物品应及时更换或处理。
无菌物品定期检查
03
在生活用品上或其附近设置明显的标识,如名称、数量等,以便医护人员识别和取用。
生活用品标识明显
定期对生活用品进行更换和清洗,保持其清洁和卫生,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生活用品定期更换与清洗
将生活用品按照种类进行分类,如衣物、餐具、洗漱用品等,方便使用和管理。
生活用品按种类分类
生活用品分类管理
04
PART
感染控制措施
洗手时机
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等需洗手。
手部消毒
接触传染病患者或感染部位后,需进行手部消毒,以杀灭残留细菌。
洗手方法
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按照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洗双手。
指甲护理
定期修剪指甲,避免藏污纳垢,减少细菌滋生。
手卫生执行标准
在隔离病房、患者床头及病历上明确标注隔离标识。
隔离标识
隔离病房管理原则
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防止交叉感染。
隔离措施
保持病房通风良好,定期消毒,确保环境清洁。
病房环境
对患者进行专人护理,限制其活动范围,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
患者护理
A
B
C
D
感染性废物
如棉签、纱布等接触过患者体液的物品,需放入专用袋内密封处理。
医疗废物分类处置
病理性废物
如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需经过特殊处理后再进行焚烧或深埋。
损伤性废物
如针头、刀片等锐器,需放入锐器盒内,避免刺伤。
药物性废物
如过期药品、废弃的疫苗等,需按照药品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05
PART
安全设施维护
标识位置
设置在病区走廊、楼梯、卫生间等易跌倒区域,清晰可见。
防跌倒标识设置规范
标识内容
包括防跌倒警示语、跌倒风险等级、预防措施等。
标识颜色
通常采用鲜艳醒目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
标识维护
定期检查,确保标识清晰、完好,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