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学老人便血的简单诊断
如果您也出现过便血的情况,您是以上哪种人呢?遇到便血这一常见的排便异常,如何能大致分辨出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年人的便血诊断,希望通过以下介绍,使大家能够对便血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不过分小看它,也不过度害怕它。
血液由肛门流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色鲜红、暗红或柏油样,或大便潜血阳性,均称为便血。其颜色可因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不同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可呈鲜红色、暗红色、黑色。少量出血并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需进行大便潜血检测才能发现。
一般来说,便血是消化道出血所致。
便血伴有呕血者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所排出的多为暗红色血便或黑便,或呈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如伴有小肠蠕动过快者,可排出鲜红的血便。部分慢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大便外观可无明显异常,多次大便潜血实验为阳性,此类患者多伴有慢性贫血貌,而无急性出血、贫血的临床表现。
下消化道出血所排出的多是较鲜红的血便,具体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血液停留时间。小肠出血,如血液停留时间长,可呈柏油样大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稀便或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由于停留时间短,往往排出鲜红血液。上位结肠出血往往与大便相混杂。乙状结肠、直肠出血时,血液多黏附在大便表面。
据国内多家医院的调查报告,成年人便血原因排在前5位的是:大肠息肉、慢性结肠炎、肛管病、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而老年人便血原因中,排在前5位的则是:大肠癌、大肠息肉、肛管疾病、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可见,老年人中大肠癌多发,与大肠癌相关的便血也多见。同时,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也不容忽视,比如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小肠出血等,大便颜色多为黑色及暗红色。
常见便血原因在临床上各有特点,需细加辨认。
消化道肿瘤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呈较快的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查恶性肿瘤检出率为30%~55%,下消化道出血肠镜检查恶性肿瘤检出率为30%~45%。上述数据说明,引起老年人便血的主要原因還是肿瘤。上消化道肿瘤主要是胃癌,绝大多数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或仅仅出现上腹不适、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也有可能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下消化道肿瘤主要是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早期在临床上通常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进展可有排便习惯及性质的改变,如便鲜血、腹泻、局部腹痛、便频、排便不尽感等。
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少有排便性质改变,病程较长,可无全身症状(长期失血可造成贫血)。老年人息肉分布部位与成年人不同,且多易恶变,以肿瘤样、乳头状、绒毛状腺瘤为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恶变率也会增加。因此,结肠镜检查对于及早发现息肉并及时切除十分重要。可以降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小肠病变出血根据既往研究表明,小肠出血的病因多与年龄呈一定相关性,40岁以下常见于克罗恩病、憩室、Dieulafoy病变、血管畸形、黑斑息肉综合征等,40岁以上常见于血管畸形、Dieulafoy病变、肿瘤、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溃疡、炎症性肠病、憩室、缺血性肠病等。小肠病变出血近年来有了重大发展,通过胃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小肠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或核素等检查,往往可查出病因。
肛管疾病包括内痔、肛裂、肛瘘等,其中以内痔最为常见,它是便鲜血最主要的原因。肛管疾病便血多为鲜红色,不与大便混合,便后滴下或染于手纸上是其特点。若便后出血伴有肛门处疼痛,多提示肛裂。需要注意的是,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表现。
其他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较为少见的引起便血的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多为脓血便,常与大便混合,有腹痛、腹泻、消瘦、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一定每位患者都会出现。腹痛多在左下腹,也可为全腹痛,常为缓解与发作交替进行,抗生素治疗无效。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常继发于肺结核,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肠结核主要位于回盲部,也可累及结直肠,一般见于中青年。早期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腹部临床表现以腹痛最常见,可伴腹泻、便秘、便血、右下腹部包块等症状,全身症状以消瘦、发热、盗汗最常见,部分患者会出现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对于寻找便血原因,我们一般有“3大法宝”。第一大法宝——肛门指检,它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通过肛门指检,80%的结直肠癌可以得到初步诊断;各种常见的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低位直肠癌等,也可“一摸便知”。第二大法宝——肛门镜,检查时医生将镜子涂上润滑油,缓缓自肛门插入直肠后,将内芯取出,外套管逐渐往外退出,在聚光灯照射下直视直肠、肛管黏膜的情况。直肠指检依靠的是触觉,而肛门镜依靠的是视觉,两者刚好形成互补,是检查内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