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卫生行政复议制度解析.pptx
文件大小:4.33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3.05千字
文档摘要

卫生行政复议制度解析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申请与受理流程规范

01

基本概念与法律依据

03

案件审理核心环节

04

争议焦点与处理原则

05

典型案例分析

06

制度优化建议

01

PART

基本概念与法律依据

卫生行政复议定义

卫生行政复议是指卫生行政相对人认为卫生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复议机关提出复查申请,由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行政法律制度。

卫生行政复议是卫生行政相对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卫生行政机关内部纠错的重要机制。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卫生行政复议办法》

针对卫生行政复议的具体情况,对复议程序、复议机关、复议申请、复议决定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03

与行政复议法密切相关,为卫生行政相对人提供了行政诉讼的救济途径。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这是卫生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规定了行政复议的程序、原则、复议机关的职责等。

01

实施主体与适用范围

卫生行政复议的实施主体是卫生行政机关,包括卫生部、省级卫生厅(局)、地市级卫生局等。

实施主体

卫生行政复议适用于卫生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等,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如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不属于复议范围。

适用范围

02

PART

申请与受理流程规范

申请条件与材料要求

具有卫生行政复议申请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申请人资格

明确复议请求,包括撤销、变更原卫生行政行为或确认原卫生行政行为违法等。

符合卫生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并向有权受理的卫生行政机关提出。

包括复议申请书、原卫生行政行为的决定书及相关证据等。

复议请求

复议范围和受理机关

提交材料

对复议申请是否符合法定形式、格式及要求进行审查。

对复议申请提出的复议请求、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审查,确认是否属于复议受理范围。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受理审查标准

形式审查

实质审查

审查依据

审查结果

补正与不予受理情形

6px

6px

6px

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表述不清楚的,应通知申请人在规定期限内补正。

补正情形

超过法定期限申请复议、不属于复议受理范围、重复申请复议等情形。

不予受理情形

补正通知书应载明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

补正要求

01

03

02

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理由及依据。

不予受理决定

04

03

PART

案件审理核心环节

证据收集与审查原则

合法性原则

证据的收集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确保证据的合法性。

01

客观性原则

证据应当真实、客观地反映案件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02

关联性原则

证据应与案件具有关联性,有助于证明案件的事实和争议。

03

全面性原则

应全面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

04

听证程序实施要点

听证主持人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经验,确保听证程序的公正性。

在听证过程中,当事人应享有陈述意见、举证、质证等权利。

听证过程应详细记录,作为后续复议决定的依据。

听证结束后,应及时公开听证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听证主持人的选任

当事人的权利保障

听证过程的记录

听证结果的公开

复议决定类型与效力

复议决定的类型

包括维持原行政行为、撤销或变更原行政行为等。

复议决定的效力

复议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依法履行。

复议决定的执行

复议决定生效后,应依法执行,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复议决定的监督

复议决定的执行应接受上级行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04

PART

争议焦点与处理原则

行政处罚争议化解

行政处罚执行争议

涉及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问题,包括处罚决定是否执行、执行方式是否合理等。

03

涉及行政处罚是否符合公正、公平、过罚相当等原则,包括处罚种类、轻重程度是否适当等。

02

行政处罚合理性争议

行政处罚合法性争议

涉及行政处罚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包括事实认定、证据采集、程序合规等方面。

01

行政强制措施审查

强制措施合法性审查

对行政强制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审查,包括措施的种类、适用范围、程序等。

01

强制措施必要性审查

对行政强制措施是否符合必要、合理、适当原则进行审查,避免过度采取强制措施。

02

强制措施执行监督

对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措施得到正确、有效的执行。

03

专业性问题鉴定机制

鉴定机构中立性

确保鉴定机构不受行政机关、当事人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保证鉴定结果的公正性。

鉴定程序公正性

鉴定结论权威性

制定完善的鉴定程序,确保鉴定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鉴定结论应基于科学的鉴定方法和专业的知识,具有权威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