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休克急救处理方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现场急救处置
01
休克识别与判断
03
体位调整优化
04
循环支持管理
05
医疗干预措施
06
后续观察转运
01
休克识别与判断
临床表现分类标准
6px
6px
6px
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休克,如脑震荡、脑出血等。
神经性休克
因心脏功能衰竭导致的休克,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心源性休克
因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导致的休克,如外伤出血、剧烈呕吐等。
低血容量性休克
01
03
02
因感染导致的休克,如败血症、急性腹膜炎等。
感染性休克
04
生命体征监测指标
血压
心率
呼吸
体温
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或出现血压下降超过30%的情况。
心率加快,超过100次/分钟,或出现心率过缓的情况。
呼吸急促、表浅,或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体温过高或过低,或出现畏寒、发热的情况。
病因快速分析流程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外伤、失血、感染、心脏病等可能引起休克的病史。
紧急处理
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包括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措施,同时积极查找并处理病因。
观察现场
注意患者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等,以及是否有其他危险因素存在。
快速评估生命体征
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休克。
02
现场急救处置
环境安全控制要点
确保患者所处环境安全,远离危险源,如火灾、化学品泄漏等。
移除危险源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开门窗,使用通风设备,避免患者吸入有毒气体。
通风换气
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如加盖棉被、毛毯等,避免患者体温过低。
保暖措施
紧急呼救标准程序
保持电话畅通
保持电话畅通,等待急救人员进一步指示,不要挂断电话。
03
告知患者所在位置、人数、病情及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
02
报告关键信息
拨打急救电话
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告知患者情况,请求医疗救助。
01
基础生命支持启动
检查患者呼吸
检查患者呼吸是否正常,如无呼吸或呼吸微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01
心跳骤停处理
如发现患者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02
止血处理
如有出血情况,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如用绷带、止血带等物品进行包扎止血。
03
03
体位调整优化
仰卧位实施规范
迅速将患者置于平坦且硬的地面上,确保仰卧位,有利于血液回流和呼吸。
确保仰卧位
清理呼吸道
解开衣物
仰卧后,迅速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适当解开患者紧身衣物,如衣领、裤带等,以便身体散热和呼吸顺畅。
将患者下肢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缓解休克症状。
抬高下肢
一般将下肢抬高15-30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血液回流。
角度适宜
在抬高下肢的同时,注意患者的舒适度,避免过度牵拉或扭曲。
保持舒适
下肢抬高角度标准
特殊场景体位适配
心脏病患者
对于心脏病患者,应谨慎调整体位,避免引起心脏负担加重或心绞痛发作。
03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采用半坐位或端坐位,以减轻肺部压力,改善呼吸状况。
02
呼吸困难患者
昏迷患者
对于昏迷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01
04
循环支持管理
静脉通路建立原则
快速建立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首选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静脉留置针。
01
有效性
确保静脉通路通畅,及时补液和药物。
02
安全性
选择适当的静脉,避免损伤和感染。
03
补液方案选择策略
晶体液
胶体液
血液制品
电解质平衡
先晶体后胶体,先盐后糖,补充血容量。
白蛋白、血浆等,提高血浆渗透压,减少组织水肿。
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考虑输血,以全血或成分血为宜。
补充钾、钠、钙等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在60-70mmHg之间,以保证冠状动脉的灌注压。
舒张压
维持在70mmHg以上,以保证组织的最低氧供。
平均动脉压
01
02
03
04
维持在90-100mmHg之间,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收缩压
持续监测血压变化,随时调整补液速度和量。
监测与调整
血压维持临界值
05
医疗干预措施
氧气疗法实施标准
评估氧合情况
氧气浓度与流量
氧气给予方式
监测氧疗效果
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了解患者氧合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氧气疗法。
可通过鼻导管、面罩、气管插管等方式给予氧气,以保证患者吸入足够的氧气。
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气浓度和流量,避免氧中毒或氧浓度不足。
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评估氧气疗法的效果,及时调整氧疗方案。
给予肾上腺素
对于过敏性休克等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素以升高血压、缓解喉头水肿等。
输液治疗
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晶体液、胶体液等扩容治疗。
血管活性药物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可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
对于过敏性休克等患者,可给予地塞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