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ABC》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15)初中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2015)初中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第八章《心情温度计》中的《情绪管理ABC》,是帮助学生认识情绪、学会管理情绪的重要内容。教材以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认识不同情绪对自身的影响。通过介绍“情绪管理ABC”理论,即A(诱发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包括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改变不合理信念可以调节情绪,掌握实用的情绪管理方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案例丰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初中生活。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素养目标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准确识别自身常见的情绪状态,理解情绪产生的根源,增强自我情绪觉察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ABC”理论,学会运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改变不合理信念,缓解消极情绪,培养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社会适应素养目标
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情绪管理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学会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合理表达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环境。
培养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时,保持理性和冷静,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应对问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
自主发展素养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身情绪特点和情绪管理方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认识情绪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情绪管理知识,制定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计划,逐步养成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情绪的习惯,实现自主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情绪管理ABC”理论,明确诱发事件、信念想法和情绪行为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熟练掌握基于“情绪管理ABC”理论的情绪管理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有效调节消极情绪。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识别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合理信念,并深刻理解不合理信念对情绪产生的影响,克服固有思维模式,实现思维转变。
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持续运用所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将情绪管理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一组表情包图片,包含开心、难过、愤怒、焦虑等多种情绪表情,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表情包,你们能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情绪吗?在最近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情绪呢?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接着,教师说:“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天气一样,变化多端。积极的情绪能让我们心情愉悦,而消极的情绪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情绪管理ABC》。”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表情包图片,积极回答情绪类型,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产生相应情绪的具体事件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表情包图片创设轻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回顾自身情绪体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主题,为后续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认识情绪(8分钟)
教材内容讲解:教师引导学生翻开教材,阅读《情绪管理ABC》中关于情绪概念、分类及特点的相关内容。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和案例,讲解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介绍情绪的基本分类,如喜、怒、哀、惧,以及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复杂情绪;阐述情绪具有多样性、波动性和感染性等特点。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同学们,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情绪,大家还知道哪些情绪呢?这些情绪在我们的身体和行为上会有哪些表现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不同情绪表现的观察和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然后展示一张情绪分类及表现的图表(如下):
教师指着图表进一步讲解:“这张图表清晰地呈现了不同情绪类型的常见表现以及在身体和行为上的反应,大家可以对照图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情绪。”
案例分析:教师分享案例:“小宇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他一整天都闷闷不乐,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还冲着同学发脾气。同学们,从这个案例中,你们能看出小宇产生了哪些情绪?这些情绪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情绪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有初步认知。师生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和学生分享,增强学生参与感,教师能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图表展示使抽象的情绪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区分。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深入体会情绪对个人的影响,为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