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语言障碍早期识别专家建议(2025)
【摘要】发展性语言障碍(DLD)是一种原发性语言障碍,表现为在无明显智
力、认知及神经缺陷情况下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为推动汉语DLD规范化临床
实践与研究发展,由儿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言语语言
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经反复研讨后制订“发展性语言障碍早期识别专家建议(2
025)”,内容涵盖DLD的定义与临床表现、早期识别、规范诊断流程及相关标
准化术语,旨在推动DLD的早期识别及干预。
发展性语言障碍(developmentallanguagedisorder,DLD)是一种自儿童
早期开始的、持续性的语言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非语言智商在正常范围,无听
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却有明显困难[1]。
作为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DLD的患病率为7%~11%[2-4],是孤独症谱系
障碍的5~10倍,但DLD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受关注度远低于孤独症谱系
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5-6]。对于汉语背景下DLD患者的研究而言,学
界目前还面临三大难题:术语使用混乱导致的学术交流障碍、本土化早期识别工
具的缺乏、跨学科专家共识的缺失。基于此,为了提高我国DLD的早期识别率与
干预率,由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言语语言康复学组、中国康复医学
会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组织包括儿科学、康复
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言语语言病理学、语言学专业等36位专家制订“发
展性语言障碍早期识别专家建议(2025)”(以下简称本建议)。
一、建议形成
2024年5月成立专家组,撰写小组以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在中国知网、万方
数据等或ERIC、PsycINFO、PubMed、WebofScience、Scopus、CINAHL
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建库至2024年12月中英文文献。检索词为“语言损伤”
“语言障碍”“语言迟缓”或“languageimpairment”“languagedisabilit
y”“languagedelay”,共查阅了百余篇国内外文献。2024年7月至2025年1
月,经过36名专家共3轮研讨与筛选后,完成初稿撰写,之后以网络共享文件
的方式邀请专家组进行3轮修订,出现分歧处,需经80%以上专家参与并一致讨
论通过后形成建议。建议的研究对象是DLD患儿,使用人群为儿科、神经内科、
康复医学科、精神病学科等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儿童康复机构、幼儿园与小学、
特殊教育学校、早教机构的老师,语言学与言语语言病理学临床、科研及教学人
员等,计划通过会议与培训方式进行推广工作。本建议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
突,计划每4年更新1次。
二、DLD的影响与临床表现及其专业术语
DLD对儿童长期负面影响呈多维累积特征。在学业方面,有半数的DLD患儿
入学后出现阅读与书写障碍,考试成绩常常低于典型发育儿童,其放弃学业的可
能更大;情绪行为方面,DLD患儿存在交友困难,易出现社交隔离、焦虑和抑郁
等心理问题;就业方面,DLD患儿成年后,其失业率一般比典型发育者更高且工
资收入相对较低,工作的性质多为服务生等非专业性工作[7]。目前,DLD这
一疾病容易被忽视,抑或被误解为是学习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一旦缺乏早期
干预,这些后果将随年龄增长持续加剧。汉语背景下的DLD人群暂未引起大范围
社会关注,这导致难以准确把握汉语DLD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影响,继而影响
相关政策的制订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使汉语DLD干预和研究的国际合作及学术交
流难以实现。因此,早期干预对于改善DLD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而术语的统一
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早期识别及干预DLD,可最大程度地改善DLD患
儿的预后,提高其学业表现及社会适应能力,大幅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DLD是一种原发性语言障碍,它独立于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谱系障碍以及其
他由感官障碍、非语言认知能力缺陷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导致的发展障碍。DLD可
能影响个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存在于口语、书面语和手语等不同模态的
语言中。DLD易与语言发育迟缓和特定性语言障碍(specificlanguageimpair
ments,SLI)混淆。语言发育迟缓指的是2~3岁的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明显落后于
同龄人[8],例如2岁词汇量少于50个或无短语,3岁无句子表达。10%~20%
的2岁幼儿有语言发育迟缓[9-10],约50%的语言发育迟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