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发布—中国民用安防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内容概况: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安防市场之一,近年来在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民用安防行业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科技的不断革新与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民用安防行业迎来了智能化的全新升级。这些前沿技术的融入,使得安防设备如智能门锁、高清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等得以不断更新换代,从而显著提升了安防系统的有效性和便捷性。智能门锁的普及,让人们告别了传统钥匙的束缚,享受到了更加安全、便捷的出入体验;高清摄像头与人脸识别技术的结合,则让监控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城市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背景下,中国民用安防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中国民用安防行业市场规模为7311亿元,同比增长7.55%。
相关上市企业:海康威视(002415)、大华股份(002236)、英飞拓(002528)、安居宝(300155)、捷顺科技(002609)、百胜智能(301083)、安联锐视(301042)、苏州科达(603660)
相关企业:华为海思技术有限公司、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富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小米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集团
关键词:民用安防、民用安防市场规模、民用安防行业现状、民用安防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民用安防,是指在民用领域(如家庭、商铺、办公场所等)应用的安全防范技术和产品,旨在预防、发现或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包括盗窃、火灾、入侵等。这些技术和产品通常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检测、烟雾报警、门禁控制等,能够实时监测和响应安全威胁,从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民用安防按技术手段分类可以分为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控制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和访客管理系统等,按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家庭安防、商业安防和公共安全等。
民用安防分类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民用安防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末的起步与萌芽阶段,1959年,故宫盗宝案促使安防设备开始萌芽,使用了最简单的安防报警设备,标志着中国民用安防的起点。1979年,全国刑事技术预防专业会议开启了技术预防器材的研制工作,安防开始作为一个行业在有意识的引导和发展。
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的数字监控阶段,随着安防行业的发展,使用单位扩展到金融系统、文物系统、军工、邮政等重要单位,监控规模不断扩大。模拟监控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数字化技术推动了DVR产品的诞生,并推动了国内数字化摄像头产品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市场的竞争由单一代理权的竞争过渡到品牌产品与组装式产品的竞争,系统集成业务初现端倪。
20世纪初至2008年的高清化、网络化监控阶段,安防市场进一步放大到金融、公安、能源、交通、教育、电信、机场、海关等领域,智能建筑领域成为最大的应用市场。引入高清/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满足了车牌识别、人脸识别、事故分析、过程监控以及智能化监控等应用需求。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前端设备包括网络型高清摄像机、传感器、报警器材等,后端则由DVR/DVS、NVR、视频监控服务器等构建。
2009年至2012年的智能化监控阶段,安防应用由事后的调查取证向事前的分析、总结、预警、演练,事中的跟踪、指挥、调度等扩展。安防行业突破了安防产业既定的范畴,进入集成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安防系统成为可以集成各行业业务管理、数据传输、视频、报警、控制于一体的安防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
2012年至今的智慧化监控阶段,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综合应用时机逐渐成熟,视频监控技术作为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智慧化监控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项目的大规模落地实施,为安防弱电系统创造出海量的市场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与安防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一系列创新应用与产品形态。安防设备具备了更为强大的智能分析能力,能够实现对海量视频数据的精准识别、快速筛选与实时预警。
中国民用安防行业发展历程
三、行业产业链
民用安防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零部件、芯片和算法供应商,其中零部件包括存储器、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等,芯片包括ISP芯片、IPC芯片、DVR/NVR芯片等,算法则包括图像识别、视频压缩、内容识别等算法。产业链中游主要是安防设备厂商、软硬件供应商和云服务提供商。产业链下游包括政府、行业应用和民用市场。政府应用主要涉及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大型项目,行业应用包括金融、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安全防护,民用市场则涵盖家庭、社区、商铺等场所的安全需求。
民用安防行业产业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民用安防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投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