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我国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形象修复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1.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论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两微一抖”为代表的新媒体崛起,使高校舆情转向公共舆论场,开放性和交互性大大增强。
从主体看,关注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师生,身份、背景、地域、受教育程度和参与目的等更加复杂。从内容看,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高校网络舆情话题突破校内生活范畴,与公共领域交融碰撞,内容复杂多样。从场域看,社交媒体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可控性弱,微小事件都可能引发舆情危机。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一些问题。治理主体单一,大学生参与主体性与能力不足,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和渠道欠缺。同时,治理观念陈旧,对舆情演化规律认识落后,缺乏系统性思维,习惯“后发式”治理,甚至采用封杀、围堵等手段,加大了治理难度。
2.选题意义
政治意义:舆情治理关系到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安全。
理论意义: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及其治理问题,能促进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大学生网络舆情意识,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意义:让大学生体会党的正确领导,培养正确网络价值取向,使他们成为捍卫国家安全的主力军。
3.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基于协同理论视角审视高校网络舆情,能提高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方式,优化治理策略。
实践价值: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促进高校形象修复,维护高校稳定和谐。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形象修复的理论框架: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整合多学科知识,构建一个涵盖舆情特点、影响因素、演化规律以及治理与形象修复策略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将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挑战。
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深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内容多元且分散、主体集中又广泛、形成迅捷且突发等。同时,研究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因素,如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等。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为及时有效地治理提供依据。
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形象修复的策略和方法:基于理论框架和对舆情的深入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治理与形象修复策略。这包括明确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机制、采用多元化的治理策略等,以及在形象修复方面,运用合理的话语修辞,赢得舆论支持,重塑学校形象。
2.研究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明确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即高校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紧密相连的一些网络载体上所形成的较为集中的意见、情绪和言论等。其特点包括内容多元且分散,主体集中又广泛,形成迅捷且突发。分类主要有学校和社会上的突发或偶发事件、国内外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或事件、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等。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机制和策略:治理主体应包括高校、大学生、社会力量等多方面。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信息监测、预警、应对等机制。策略上,要创新治理模式,提高治理能力,如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等。
高校形象修复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原则包括及时、准确、真诚等。方法可以运用强化支持、正当回应、纠正行为等形象修复策略。途径包括把握“黄金时间”,发挥官方回应话语的权威性;丰富话语内容,注重官方回应话语的事实呈现;传播话语情感,寻求官方回应话语的价值认同等。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形象修复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分析一些高校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如何运用合理的策略进行形象修复,以及一些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创新做法和不足之处。
3.重要观点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形象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协同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形象修复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还需要大学生、社会力量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只有各方协同合作,才能形成有效的治理与修复机制。例如,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社会力量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舆论引导。
协同理论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形象修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协同理论揭示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网络舆情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通过培育其自组织能力,可以减轻治理压力,促进系统向有序状态演化。同时,序参量主导高校网络舆情系统的演化进程,要重视序参量的作用。
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舆情治理观念,创新治理模式,提高治理能力:高校要摒弃陈旧的治理观念,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树立系统性思维。创新治理模式,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