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启示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必须进行改革与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典型区别,也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办学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走与产业紧密合作、协同发展的办学之路。
共同体作为社会组织形态古已有之,但作为我国推动产教融合的政策话语,却经历了一个逐步凝练聚焦、层次提升和落地实施的过程。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政策中提出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一体、两翼”的重大举措,推进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两翼”之一即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明确指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能够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第1个重点任务之一即是打造省级和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指导建设一批全国性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带动地方建设一批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比以往的产教融合形式更具超大集成性,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支撑行业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此同时,其也面临多重挑战,亟待找出新时代背景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挑战因素,为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机制,有组织开发优质教学评价标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和教学装备,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建设思路。
2国内外研究动态
2.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产教融合”一词在国外研究尚未被广泛提及。关于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国外职业教育领域多以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实训基地的形式呈现。从一定意义来看,国外产教融合的研究可以被认为是校企合作的研究。在此仅介绍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验。
(1)英国“三明治教育”
英国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开展了“三明治教育”,终结了传统教育仅仅专注课堂教学和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实习教学内容,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种第一学年在学校打基础、第二学年到企业岗位实习、第三学年回学校深入学习获取学位的学制,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很好的统一,是传统学制所不能比拟的,也是技术学院的最大特色。在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以后仍保留了这一办学特色,由此吸引了众多的企业介入教育事业,为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通打开了渠道。
美国成果导向(OBE)教育
1981年,美国学者斯派迪率先提出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之后受到国内外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教育模式通过毕业生、应届生就业,在校生、企业用人满意度等多种问卷以及学者与专家专题座谈等形式获取需求信息,包括国家、社会即教育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产业或行业标准为执行标准,通过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生产现场等条件开展教学,实现人才培养。该模式强调产业或行业需求,要求较为宽泛。
(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将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培训相结合,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了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培训。在“双元制”教育中,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不但有学校的重视和投入,社会和企业投入也非常大,亦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体现了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贡献。
综上所述,国外发达国家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为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2.2国内研究动态
从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产教融合的内涵不同,整体来说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起初只是一种劳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与企业合作关系不断加深的同时,对于二者关系的描述也经历了从校企、产学到产教以及从合作、结合再到融合的变化。
我国各地职业学校在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教育体系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有自我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与学理探究来看,产教融合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