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执行指征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常规临床场景
03
特殊操作标准
04
防护设备关联
05
职业暴露处理
06
质控管理要求
01
基础概念定义
01
基础概念定义
PART
手卫生医学定义
指通过洗手、手部消毒和外科手部消毒等方法,去除手部可能存在的病原体,以减少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风险。
手卫生
手部消毒
外科手部消毒
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清洁手部,杀死或去除手部表面的病原体。
在手术或特定医疗操作前,进行的手部消毒过程,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消毒和更严格的消毒方法。
病原体传播机制
接触传播
媒介物传播
空气传播
动物传播
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血液、体液等传播。
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传播,如流感病毒、结核菌等。
病原体通过污染的水、食物、医疗设备等媒介物传播。
病原体通过动物传播,如狂犬病、禽流感等。
国际标准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
01
包括五个手卫生时刻,即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体液或分泌物后。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标准
02
强调手卫生在医疗环境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针对不同医疗环境下的手卫生指南。
欧盟标准
03
将手卫生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医疗机构制定和执行手卫生政策和程序。
其他国际标准
04
如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等,也将手卫生作为医疗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
02
常规临床场景
PART
接触患者前/后
01
接触患者前
进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02
接触患者后
及时清洁手部,避免污染环境和物品。
无菌操作前
进行手消毒,确保手术过程中手部无菌。
外科手术前
严格进行手卫生,防止污染无菌物品。
无菌操作前
体液暴露后
立即进行手卫生,避免传播疾病。
接触患者体液后
及时清洗并消毒双手,确保手部卫生。
体液污染手部
01
02
03
特殊操作标准
PART
侵入性操作前
洗手
消毒
穿戴手套
消毒操作区域
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必须洗手,确保手部干净,无污染。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洁双手,确保消灭手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根据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无菌手套,避免手部与病人直接接触。
确保操作区域清洁、无菌,使用消毒剂或无菌巾擦拭。
接触隔离
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或污染物品时,需穿戴防护用品,如手套、隔离衣等。
手卫生
执行手卫生指征,包括洗手、手消毒等措施,以减少细菌传播。
环境消毒
对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进行定期消毒,以降低细菌密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减少耐药菌产生。
多重耐药菌环境
感染暴发期间
加强手卫生
增加洗手和手消毒频次,确保手部清洁。
01
隔离措施
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02
追踪调查
开展感染病例的追踪调查,了解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03
疫情报告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疫情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04
04
防护设备关联
PART
手套佩戴前后
手套佩戴方法需正确
戴手套前应检查手套是否完好,避免破损或漏气;脱手套时应避免手套外层污染内层。
03
根据操作类型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手套,如乳胶手套、聚乙烯手套等。
02
手套选择需符合规定
手套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在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之前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
01
在进入污染区域或接触病人之前必须穿防护服,离开污染区域或完成操作后应及时脱去。
防护服穿脱时
防护服是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污染的重要屏障
穿戴时应先穿防护服再戴手套,脱去时应先脱手套再脱防护服,以避免交叉污染。
防护服穿脱顺序需正确
根据操作类型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防护服,如一次性防护服、重复使用防护服等。
防护服选择需符合规定
仪器设备操作
仪器设备是医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仪器设备操作需规范
仪器设备使用后需及时清洁消毒
使用时应遵循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或交叉感染。
使用后应按照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并放置于指定位置,以备下次使用。
1
2
3
05
职业暴露处理
PART
锐器伤应急处理
立即停止工作
清洗伤口
伤口消毒
报告和随访
受伤人员立即停止工作,保护伤口,避免污染物进入。
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内的血液。
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并涂抹适当的抗生素软膏。
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进行随访和检查,确保未感染疾病。
污染物喷溅应对
6px
6px
6px
污染物喷溅到皮肤或眼睛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立即冲洗
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受污染的部位进行消毒。
消毒处理
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受污染的部位,去除污染物。
去除污染物
01
03
02
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