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法制宣传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系统、全面的社区法制宣传工作,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提升社区居民法律知识水平,使社区居民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晓率达到85%以上,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
2.增强社区居民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居民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使社区居民依法维权事件发生率较上年度提升20%。
3.营造良好的社区法治氛围,构建和谐、稳定、法治的社区环境,降低社区内矛盾纠纷发生率,力争使社区内因法律认知不足引发的矛盾纠纷减少15%。
4.培养社区法律明白人,每个楼栋至少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法治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活动,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法律问题。
2.坚持注重实效,创新形式:采用多样化、居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将传统宣传方式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提高法制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宣传效果。
3.坚持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充分调动社区内各方面力量,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社区志愿者等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社区法制宣传工作。
4.坚持普治并举,学用结合:将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引导居民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居民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工作内容
(一)法律知识普及宣传
1.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设置法律咨询台,邀请律师、法律工作者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解答居民关心的法律问题。
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专项宣传活动。例如,针对老年人开展防诈骗、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法律知识宣传;针对青少年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知识宣传;针对妇女开展婚姻家庭、反家庭暴力等法律知识宣传;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权益保护、劳动合同等法律知识宣传。
2.日常宣传教育
在社区宣传栏、楼道口等显著位置张贴法律宣传海报、标语,定期更新宣传内容,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利用社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宣传载体,每天定时播放法律知识音频、视频和宣传标语,让居民随时随地接受法律知识教育。
建立社区法律图书角,购置各类法律书籍、报刊、杂志,供居民免费借阅,鼓励居民自主学习法律知识。
(二)法治文化建设
1.打造社区法治文化阵地
在社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建设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等法治文化设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法律知识、法治典故、法治名言等内容,让居民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在社区内设置法治文化标识牌,如法治宣传栏、法治提示牌等,将法治元素融入社区环境建设,营造处处有法、时时学法的良好氛围。
2.开展法治文化活动
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法治文艺演出,通过小品、相声、快板、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鼓励居民自编自演法治文艺节目,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征文比赛、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居民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居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三)法治实践活动
1.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定期邀请律师、法律工作者到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为居民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劳动纠纷、邻里纠纷等法律问题,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建立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申请指引和帮助,协助居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开展矛盾纠纷调解
充分发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组织社区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及时排查和化解社区内的矛盾纠纷。在调解过程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引导当事人依法解决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重大矛盾纠纷的隐患进行及时排查和预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四)法律明白人培养
1.选拔培养对象:在社区居民中选拔政治素质好、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群众基础的人员作为法律明白人培养对象,重点从社区干部、党员、退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中选拔。
2.开展培训教育:制定法律明白人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法律明白人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以及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法律实务知识。邀请法律专家、律师、司法工作人员进行授课,提高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
3.发挥示范作用:组织法律明白人参与社区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发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