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我国刑事禁止今制度的研究》8300字.doc
文件大小:61.7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9.68千字
文档摘要

我国刑事禁止今制度的研究

目录

TOC\o1-3\h\u9095一、我国刑事禁止令概述 2

25430(一)刑事禁止令的概念 2

9688(二)刑事禁止令的法律性质 2

62591.刑事禁止令不是刑罚 2

47172.刑事禁止令与缓刑指示存在异同 2

283073.刑事禁止令是独立性、依附性和强制性的统一 3

32147二、刑事禁止令的域外立法及其评析 3

8492(一)域外禁止令制度的立法和执行优势 3

214431.适用范围和内容更具体化 3

302802.衔接机制和执行队伍更体系化 4

267633.监督体系和制裁措施更严格化 4

108144.执行方式和监控手段更科学化 4

27100(二)域外禁止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5

29264三、我国刑事禁止令立法司法现状 5

17086(一)刑事禁止令的立法司法现状 5

53791.刑事禁制令与刑事诉讼法中禁止性措施辨析 5

42832.刑事禁制令与民事领域行为保全的辨析 6

20075(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7

106221.适用条件不明确导致量刑不均衡 7

101912.监督评估机制缺位导致执行不到位 7

231533.专业及科技力量投入不足导致适用积极性低 7

25919结论 8

摘要

当今时代,为了控制好非监禁刑有必要引进刑令禁止制度,这也有助于减少不法分子的犯罪频率。所以,刑事责任制度的立法意义主要表现为结合经济要求优化刑罚制度和刑罚指定规则惩罚,有利于非监禁刑作用的发挥和犯罪的有效预防。但这一制度的施行具有不可克服的两面性,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立法上仍有混乱之处,由于这些立法上的问题造成司法适用上出现法官公告禁止令的适用比较随意、适用内容不够规范、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良实施现象。因此,本文探讨了刑事禁止令制度的法律问题。

关键词:刑事禁止令;法律问题;域外立法

前言

刑事禁止令制度从零起步,是中国刑罚制度革新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以教育矫正和预防犯罪为基本出发点,结合社会防卫的特点及立法目的,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想,并对刑事禁止函制的司法适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此,本论文拟用比较分析,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立法现状,司法现状和立法目的,有关学术观点作一考察和分析,并在刑事禁止令概述的基础上,对刑事禁止令概念,性质及制度定位作一理性界定。其次,文章将列举刑事禁止令目前的立法现状,司法适用现状,特别是在实施刑事禁止令时面临的种种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力求为人民法院在刑事禁止令适用时提供相应的可行性标准,同时也为刑事禁止令实施时提供可以借鉴的标准流程和规范措施

一、我国刑事禁止令概述

(一)刑事禁止令的概念

刑罚具有包容性和个性化,刑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刑罚的社会化。中国法律工作者在法治背景下增加了禁令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中。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上述规定,在创新我国刑法方面,实践价值和理论十分重要。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刑法领域首次出现了禁令。然而,事实上,禁止的概念在中国并不是第一个。这项禁令可追溯到罗马法。字面意思是,当地经理指示各方禁止做某事。目前,从世界各国的立法来看,禁令大多出现在民事诉讼领域。这是对侵权行为的一种补救,但在刑事领域的禁止则完全不同。通过仔细考虑相关法律规定,文中把刑事禁令定义为:法院可针对罪行的特定情况,在判处罪犯管制或者缓刑的同时,给予罪犯特定的限制。

(二)刑事禁止令的法律性质

1.刑事禁止令不是刑罚

作为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的刑罚,可以对违法者进行限制并对其的某些权利进行剥夺。刑事禁制令作为一种监督措施,对罪犯和缓刑犯的某些权利进行限制或撤销,使刑事禁制令的严肃性和可执行性得到体现。一些学者(包括官员)认为,中国刑事秩序的法律性质并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惩罚而存在,而是一种进一步规范罪犯的刑罚方式。现行刑法规范对此有鲜明的体现。但由于刑事禁止令具有独特依赖性和本质特征;不具备惩罚功能,不属于新型惩罚措施。

2.刑事禁止令与缓刑指示存在异同

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刑事禁制令的立法背景表明,禁制令在刑法领域的引入,对管制缓刑制度的不足进行了有效的弥补。这意味着刑事禁止令有必要弥补控制和缓刑制度的一些漏洞。这不是一个单独的惩罚系统,而是控制系统和缓刑系统的一部分。在授予控制权或缓刑时,法官做出的最佳决定是根据具体情况适用刑事禁令。这是教育和矫正罪犯的又一有效监管措施。该法的性质和法律效力表明,以控制和缓刑只能以刑事禁令的适用为基础,这是一种协助实施控制和缓刑的措施。综合理论分析表明,禁止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