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1.糖的变化教学设计
单元
《物质的变化》
课题
1.糖的变化
课时
1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5~6年级:2.3物质变化的特征
eq\o\ac(○,1)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通过探究白糖的各种变化,认识到物体可能在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方面发生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物质产生的变化,判断物体变化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探究实践:了解探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学习撰写探究报告。
态度责任: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能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判断当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写成一份简单的探究报告。
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白糖、研钵、烧杯、水、搅拌棒、酒精灯、蜡烛、三脚架、陶土网、蒸发皿、铁勺、火柴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预设分钟)
1.创设情境。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甜品吗?厨师们用白糖做了各种甜品。出示甜甜圈、糖画、绿豆糖水、焦糖布丁等图片。
2.提出问题。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甜品?你知道这些甜品的制作过程中白糖都有哪些变化吗?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小科学家,留意到了白糖这么多的变化。
3.作出假设。
提问:老师想问问大家,白糖经历这些变化之后还是白糖吗?
预设4:原来白糖没有香味,火枪烤了之后就很香,这还跟原来的白糖一样吗?熬糊的糖浆颜色变了,冷却成的糖片还发苦,这就不是白糖了吧?
二、明确任务,收集证据(预设分钟)
1.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想。要想知道真相,还需要像科学家一样深入探究。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以下材料,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可以通过哪些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学生代表汇报交流。
2.进行实验,出示注意事项。
各小组都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了,老师要提醒几点注意事项。
①做蒸发实验时不要取太多糖水,糖水太多不容易观察到结果。
②使用酒精灯加热白糖时一定要规范操作,戴好护目镜,防止糖浆溅起烫伤。
③在实验室,未经老师允许是严禁用舌头尝的方式进行观察的。今天的实验比较特殊,老师提供的白糖虽已达到卫生安全标准,同学们可以用舌头来尝,但也要注意只能轻轻地、少量地尝,并且禁止吞咽,尝完后要立即吐出并漱口。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表达交流(预设分钟)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具备了良好的规范意识,不仅善于合作,懂得边观察边记录,实验结束还能及时整理好实验材料。科学家们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表达交流,就是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有时是口头的,更多是文字的,比如探究报告。(呈现探究报告模板)探究报告通常包含探究者、探究时间、探究的问题、猜想假设、事实证据、研究结论等。同学们可以按这个模板,先尝试与同组同学交流、讨论,完成自己关于本次探究的报告。
学生小组交流,参考模板填写探究报告。
四、得出结论(预设分钟)
1.探究报告的展示与评价
提问:我们分别请几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不同的探究报告,同学们认真听,他们的探究报告写得完整吗?探究问题和结论是否表达清楚了?证据是否充分?
学生代表展示探究报告。我们探究的问题是“糖磨成粉后还是糖吗”。我们假设它还是白糖。我的事实证据是:白糖加热熔化后再冷却结成一大块,或是把大块的白糖研碎成小颗粒、粉末状,都只是改变了它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并没有变化,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白糖,就像把一大张纸撕成碎片,它还是纸。
预设:你们研究的问题是“糖磨成粉后还是糖吗”,但是在事实证据中提到“白糖加热熔化”以及“把白糖研碎成粉末状”这两个实验。我认为不符合要求,因为“白糖加热熔化”实验和研究的问题没有关系。
小结:在一份探究报告中,它的题目、实验、结论等,都要围绕一个内容,做到前后一致。
预设:我们探究的问题是“白糖溶解到水中还是白糖吗”。我们认为它还是白糖。以前学过溶解,我们知道,白糖只是均匀分布到水中,我们肉眼看不见而已。如果把水蒸干了,白糖又会重新结晶。所以溶解的白糖还是白糖。
预设:我们也做了这个探究,把白糖放入水中溶解成糖水后,又把糖水蒸干,发现蒸发皿中出现白色粉末状的东西,和研磨成粉状的白糖很像。我们尝了一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