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件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pptx
文件大小:9.47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5.55千字
文档摘要

战争饥饿落后非洲印象……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桑海帝国阿克苏姆津巴布韦摩加迪沙等城市国家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123时空定位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非洲分成三部分:非洲本土、欧洲的非洲、亚洲的非洲。(“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的非洲”指被视为“欧洲的延伸”的大陆北缘。“亚洲的非洲”指尼罗河流域。)东非、西非、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大陆及诸岛。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黑格尔非洲国宝——金犀牛

一、古代非洲文明1、非洲文明的开创者—班图人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畜牧业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摩沙迪加印度中国阿拉伯东非各国环印度洋贸易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阿拉伯商人黄金、象牙和奴隶东非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西非王国的跨撒哈拉贸易象牙和奴隶马、布匹和盐一、古代非洲文明

马里的君主们控制了(向阿拉伯世界的)黄金输出,其数量大约为14世纪初期世界黄金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控制了在政治上至关重要的马匹进口以及从撒哈拉向南方缺盐森林地区的食盐贸易。——约翰·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伊斯兰教促进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自由出入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大学……此外,西非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廷巴克图古代文献手稿对外贸易发达,主要交易黄金、马匹、食盐奴隶从事生产,也可以作为商品被交易信奉伊斯兰教,文化发达、建立了大学桑海国家行政管理先进,实行中央集权制归纳古代东非国家文明发展的表现:穆萨清真寺

【自主探究】根据课本内容,试分角度叙述古代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促进这些国家走向鼎盛的原因。材料一:马里很多奴隶都是在扩张战争中俘获的。作为劳动力,奴隶是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们在穿越撒哈拉商道的贸易中被出卖时也能带来财富,……象牙、奴隶、盐、和动物皮毛在穿越撒哈拉贸易中十分重要,但黄金是最重要的物品。早在13世纪,马里的统治者开始成为穆斯林。萨曼?穆萨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麦加朝觐之行以及在开罗随之而来的知名度,让马里在北非、中东甚至欧洲名声鹊起,大批学者、商人定期到访马里。——据【美】戴维?C?康德拉《中世纪西非诸帝国》整理材料三:大学培养出的一批文人,可以组成有效的帝国官僚机构……桑海帝国比前两个帝国更复杂。全国明确划为几个省,每个省设一名长期任职的省长。帝国还有早期职业军队,甚至还有几个部,分管财政、司法、国务、农业等。——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材料二:阿斯基亚·穆罕默德大帝是桑海帝国最伟大的君主。他将众多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这句流传至今西非谚语,生动描述了廷巴克图学术之盛。全盛时期的廷巴克图有十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据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整理经济上:奴隶制经济;与先进文明区域的经济贸易往来繁荣文化上:吸收外来文化,与先进文明区域文化交流频繁思想学术上: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学术兴盛,人才众多政治上:国家行政架构相对完善,分工明确,提升行政效率

廷巴克图文明印记西非谚语:盐来自北方,黄金来自南方,白银源自白人的国度,但神的教诲和智慧的珍宝却只能在廷巴克图找到。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邵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圆表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围墙高9米,厚约5米,顶部砌着大石块。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约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石头建筑,包括一座围墙围着的庙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筑物遗迹。一、古代非洲文明

8—13世纪初加纳13—15世纪马里15—16世纪桑海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10—15世纪东非沿海产生一系列城市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结论:非洲地区文明特征:1、具有多元性:各文明独立产生,多元发展,建立独特制度。2、具有统一性: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中非交往源远流长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