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山西大同浑源县2024_2025学年 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答案].pdf
文件大小:311.2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1.36万字
文档摘要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

文检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共5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

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

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

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

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

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

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

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

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

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

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

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

“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

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1/14

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

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

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

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

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

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

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

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

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

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

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

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

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其中一个就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

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

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

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

规范随之解体。

再就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