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汉服、汉人,这些名称都是由何而来?;第4课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目
录;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汉初背景:经济凋敝、社会破败;一、重现大一统;0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对国家巩固的外部威胁;;巩固大一统——武帝更张;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的问题
1.内忧: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地方豪强势力也与官府分庭抗礼
2.外患:北方匈奴的威胁未除,边境地区颇不安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列侯归郡统辖,由皇帝制定封号。;王国问题;(一)政治大一统;皇帝;汉武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3、察举制;(4)设十三州刺史,增强地方监察力度;《汉书?地理志》载:“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在元封五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酷吏:指古代滥施刑罚、残害人民的官吏。
酷吏专门和豪强做对,用今天的词就是热衷“打黑”。酷吏的政绩大都相当突出,尤其是善于强化治安。;;(二)经济大一统:;(二)经济大一统:;【思考】: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五经博士”;
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官学,由“五经博士”负责教学,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大力提倡儒学。;(3)思想统一:、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适应整治统一的需要);结合下面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尊崇儒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
一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积极:对汉代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对民族精神:儒学精神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学术文化:提高了儒学地位,确立了独尊的地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
消极: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自由发展: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具有局限性;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浓,导致两汉后来长期迷信泛滥。;思考:秦、汉统一思想的措施:;;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四)疆域大一统:;;③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四)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三、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三、东汉兴衰:;;三、东汉兴衰:;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东汉兴衰:;;三、东汉兴衰:;回望大一统——两汉文化;类别;四、两汉文化:;四、两汉文化:;;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堂小结;BC138;小结:秦汉时期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