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一、秦朝的统一(BC230年—BC221年);论题:秦的统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阐述:公元前230-前221年,秦采取远交近攻战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其统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政治上,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上,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而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可谓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这些都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从主观条件分析,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特别是嬴政雄才大略;而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历史的发展变化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我们要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一、秦朝的统一(BC230年—BC221年);(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思考:观察两幅地图中的长城,提取相关信息,并说明其所展示的历史特征。;(2023.6·浙江高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史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2024·浙江高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评分标准:
①标题有价值判断2分,无价值判断1分。
②史料6分,(一则史料2分。如是综合类,一个角度给一个史料分,必须三个角度都写,才可以拿6分)
③结构分2分,总分总或者分总都可以,不分段有总结话语也行。
④价值升华1分,表述1分,表述分一般不给。;A.材料信息: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象征。
主题及相关史实举例:
(1)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①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侵扰。
②汉武帝在长城周边设河西四郡,阻挡匈奴南下。
③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修筑长城,设军镇,防御鞑靼、瓦剌南下。
④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抵御日军入侵的重要屏障。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顽强抵抗日军的进犯;1937年9月,八路军在长城要口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①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在古代历史上,长城建筑宏伟、工程浩大,为世界奇观。
②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长城成为各类抗战救亡宣传的重要标志,如《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③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海外华侨支援抗战,四万万七千万人民凝聚成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
;(3)长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①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②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著名战役、朝代更替、历史名人、文学艺术作品均与之相关。
(4)综合类
例:长城价值的历史演变
①在古代历史上,长城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也有利于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和平稳定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②抗战期间,长城不仅成为抵御日军入侵的重要屏障,更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和中华民族团结的新象征。
③长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若运用其他史实,合理即可);【早期国家】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