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亚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概况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中部,经纬度范围约50°E-80°E,40°N-50°N,是连接亚欧的交通枢纽狭义上包括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西至里海,东接中国新疆,南邻阿富汗,北靠俄罗斯。地缘意义: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欧洲鹿特丹)的必经之地。全球唯一完全由内陆国家组成的区域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概况成为资源输出通道: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通过大陆桥输往中国和欧洲。新疆成为中亚农产品(如棉花、干果)向东亚市场转运的枢纽。有利于区域经济整合:中哈产能合作:如奇姆肯特炼油厂、阿克套石化项目,推动中亚工业化。贸易增长:中欧班列年均货运量增长20%,2025年新疆对中亚贸易额突破500亿美元亚欧大陆桥发展的战略意义: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地形总体特点: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主要地形单元:山脉与高原:东南部:帕米尔高原(“世界屋脊”),平均海拔5000米,冰川广布。东部:天山山脉(分水岭,南麓绿洲水源地)。平原与沙漠:西部: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西南部:卡拉库姆沙漠(土库曼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跨多国,富矿藏)。丘陵:哈萨克丘陵(北部)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气候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主导,特征为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差大。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阻挡海洋水汽。降水分布规律:由北向南减少(北冰洋气流减弱)。由西向东增多(大西洋气流遇山地抬升)。植被类型: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气候中亚地区的年降水量空间差异较大;由于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易受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在750mm以上。说明中亚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水文湖泊:内陆湖、咸水湖(如: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河流:主要为内流河,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河流径流量小(如: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水文中亚河流的水文特征: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以及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日变和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含沙量大;有冰期,冬季断流;河流上游水量大于下游;水量小,少水能;多为内流河。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水文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1、萨雷姆瑟克半岛阻隔,湖域东西狭长中间湖峡相连,湖水交换不畅;2、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伊犁河注入西半部3、湖泊的东半部无大河注入,其蒸发量超过河水补给量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水文咸海萎缩成因: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强;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增强;大量引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发展灌溉农业,造成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沿岸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水文伊塞克湖(构造湖)冬季不结冰:属于咸水湖,盐度高,不易结冰;湖泊水深、水量大;湖泊北部山脉阻挡冷空气侵入。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自然资源资源分布能源: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世界第12)、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全球第4)里海沿岸油气田(占全球石油8%、天然气4.3%)矿产:乌兹别克斯坦铜矿、吉尔吉斯斯坦金矿、塔吉克斯坦铝土矿。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总人口约7300万,乌兹别克斯坦(3460万)人口最多。密度极低(17人/km2),集中于绿洲(如费尔干纳盆地)和城市民族构成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包括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等,俄罗斯族占少数。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中亚农业以绿洲灌溉农业为核心,受制于干旱气候与水资源分配:种植业发展条件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热量充足,灌溉方便。草原游牧:哈萨克斯坦北部以养羊、养马为主,吉尔吉斯斯坦的高山牧场以牦牛养殖为特色。中亚种植棉花有什么有利自然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①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②地形平坦,多沙质土,有利于棉花根系发育;③有较便利的灌溉水源;④秋季降水少,有利于棉花后期管理和收摘。中亚种植棉花有什么有利自然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工业中亚的工业体系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依托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形成了以下特点:能源与矿产开采: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全球第12位,里海沿岸油田占全球石油储量的8%;天然气储量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全球第4)。乌兹别克斯坦:铜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吉尔吉斯斯坦以金矿闻名,塔吉克斯坦铝土矿资源丰富。工业结构单一性:能源出口占GDP的30%-50%,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制造业与加工业:重工业:哈萨克斯坦的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