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隋的统一
581
1.建立: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执掌朝政。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今陕西西安),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
(1)过程:当时南方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不问政事,沉迷享乐。589年,
隋军渡过长江,灭掉陈朝,统一全国。(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朝名存实亡,到隋朝统一
全国,大约400年时间。在此期间,取代曹魏的司马氏建立的西晋政权曾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但时间短暂,西晋灭亡后全国又陷入南北对峙、政权分立的局面)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
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隋初的统治措施
(1)措施: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2)作用: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知识拓展】隋朝编订户籍、核实户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隐匿大量人口,严重影响了国家对劳役和兵役的征发,隋朝编订户
籍和核实户口对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和发展生产至关重要。
【知识拓展】隋朝中央政府与台湾的联系
隋朝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即位不久,先后三次派人前往流求,其中第三次是在610
年。隋炀帝派武将文臣率领一万多人,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出发,渡海抵达流求,加强了
与流求的联系。隋朝对台湾地区的认识比以往前进了一大步。《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
载,详细记述了这一地区地理、物产、社会组织、饮食、服饰、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
知识点2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起陆续开凿(隋炀帝在位时期)
3.大运河概况(既利用疏浚了原有河道,又大规模开凿了新河道)
(1)中心—洛阳,最北—涿郡(北京),最南—余杭(杭州)(三个重要节点)
(2)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连接五河)
(3)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河渠、从北到南)
4.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
5影响
(1)积极: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
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2)消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隋炀帝为开通大运河征
发大量民力,而滥用民力与隋朝灭亡有直接关系)
【知识拓展】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为什么大运河是南北走向
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自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这使得我国主要河流
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我们熟知的黄河和长江流向都是自西向东。古代水路交通比陆路交通
更为便捷省力,由于缺少可以作为重要航道的南北向大河流,南方和北方地区之间的交通极
为不便。因此,大运河的开通发挥了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前因后果
隋炀帝大规模开凿运河,首先是政治及军事的需要。隋朝统治集团根据地在关中,故军事、
政治中心都在关中。完成统一大业后,开凿运河和兴建东都洛阳,目的都是将政治、军事基
地向东向南伸展,通过建立交通线,加强对北齐故地关东地区和原陈朝统治的江南地区的有
效控制。开凿北到涿郡的永济渠,是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以满足征辽东转输的需要。
其次是经济的需要。中国经济和政治的重心原在北方,特别是偏西北的关中地区。经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动乱,北方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由于东晋南朝的统治、北方人口南迁与当地劳
动者的共同开发,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经济区(主要是荆襄及长江下游)。隋统一后,随着
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交流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运河的开凿符合这种需要。运河不仅
沟通了五大水系,也把都城大兴、东都洛阳以及五大水系流经的重要城市连接在一起。隋朝
大运河作为南北大动脉,不仅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和城市
的经济发展,也起到维护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知识点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掌控,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识。
世家大族子弟垄断了官场中的中高级职位,平民子弟很难晋升。
2.诞生
(1)初步建立: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旧的选官制度实权在上层
权贵手中,重视门第,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出任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