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文与审美素质基础》教案 6、制度文化.pdf
文件大小:1.57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1.2万字
文档摘要

课题制度文化

课时2课时(90min)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探索我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加深对制度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人类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2)体会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我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考勤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制度文化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那古人是如何接受教育的呢?

问题导入(2)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呢?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

【教师】讲解制度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课堂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

传授新知【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源很早。远古时期没有固定的教育形式、教育场所、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与生产实践

相统一,主要表现在长者通过口耳相传、身体力行的方式来传授生活经验、劳动技能等。

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重心开始由天子向诸侯国、由官府向民间转移,出现了“天

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兴办学堂,私学随之兴起,官学与私学并重的教育双轨

制逐渐形成。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式微,私学较盛。

1

隋唐时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大发展时期。隋文帝时期设立了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寺,以国子寺总

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期国子寺更名为国子监,并沿用至清代。

唐代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中央官学分为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系统。

唐代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选士紧密结合。

明清时期,中央官学仅设国子监。

(二)书院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书院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聆听、思考、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书院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教学为教育而非科举服务,以传道、求道、学道为主旨,充分发挥教育“涵养德性,

变化气质”的作用。书院教学不受地域限制,门户开放,学风自由,注重将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将优

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钻研学问、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课堂讨论】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