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制度文化
课时2课时(90min)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探索我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加深对制度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人类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2)体会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我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考勤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制度文化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那古人是如何接受教育的呢?
问题导入(2)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呢?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
【教师】讲解制度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课堂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
传授新知【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源很早。远古时期没有固定的教育形式、教育场所、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与生产实践
相统一,主要表现在长者通过口耳相传、身体力行的方式来传授生活经验、劳动技能等。
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重心开始由天子向诸侯国、由官府向民间转移,出现了“天
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兴办学堂,私学随之兴起,官学与私学并重的教育双轨
制逐渐形成。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式微,私学较盛。
1
隋唐时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大发展时期。隋文帝时期设立了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寺,以国子寺总
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期国子寺更名为国子监,并沿用至清代。
唐代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中央官学分为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系统。
唐代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选士紧密结合。
明清时期,中央官学仅设国子监。
(二)书院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书院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聆听、思考、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书院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教学为教育而非科举服务,以传道、求道、学道为主旨,充分发挥教育“涵养德性,
变化气质”的作用。书院教学不受地域限制,门户开放,学风自由,注重将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将优
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钻研学问、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课堂讨论】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