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知识点1文成公主入藏
1.吐蕃的统一
(1)统一: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今拉萨)
(2)统治措施:推广灌溉技术,创制文字,颁行法令,设置官制等,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措施。
2.唐蕃和亲
(1)背景: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请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2)内容
①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②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入藏。
(3)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3.后续友好交流情况
(1)唐中宗时:唐蕃再度和亲,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大批丝绸、乐器等,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他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
(2)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长庆会盟)
【知识拓展】吐蕃:吐蕃是7世纪至9世纪中期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部落,这些部落主要从事养牦牛、羊、马等高原畜牧业和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等高原农业。在众多部落中,居于今西藏山南的雅隆部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其首领称为赞普。松赞干布继任赞普后,通过一系列努力,最终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正式建立吐蕃政权。松赞干布通过定都逻些、推广灌溉技术、创制文字、颁行法令、设置官制等措施,不仅加强了自身的统治,而且有效地推动了青藏高原的文明进程。
【知识拓展】大昭寺
拉萨大昭寺是松赞干布主持修建的一所藏传佛教寺院。主殿坐东面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寺院内有释迦牟尼殿、松赞干布殿等。寺内绘制有大型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从大昭寺远望可见布达拉宫,门前广场上矗立的唐蕃会盟碑,表达了汉藏人民世代友好、亲如一家的情谊。
知识点2突厥
1.唐朝之前的发展演变
(1)兴起:突厥是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2)建国:突厥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西域。
(3)分裂:隋朝时,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
2.唐与突厥的关系
(1)唐与东突厥
①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各首领及继位者接受唐廷的册封。
②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此后的唐朝皇帝,都延续了天可汗称号。
(2)唐与西突厥
①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②管理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南)和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突厥的消亡
①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后突厥汗国是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后一度建立的政权)
②随着汗国的消亡,突厥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拓展】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认为各族民众都是唐朝子民,即各族应该平等。唐太宗富有宽广的胸襟和远见卓识,他的民族政策在当时非常先进并具有前瞻性,不仅赢得了各族民众的拥戴,而且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知识拓展】突厥的兴起、建国、分裂与消亡
突厥最初是一个游牧部落。所谓游牧部落,是指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部落,他们并非居无定所,通常也是有定居点的。5世纪中期柔然强大,占据高昌一带,原居于此的突厥被迫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统治者锻铁,因金山形似兜鍪,俗称兜整为突厥,故得此名。随着柔然汗国的衰落,突厥自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于552年消灭柔然汗国,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是建立在草原游牧生活方式上的部落联盟国家,大可汗是最高首领,大可汗之下常以兄弟子侄为小可汗,分领各部落。此后,突厥不断开疆拓土。木杆可汗时期,突厥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西域,达到鼎盛。572年,木杆可汗去世,其弟佗钵可汗继任为大可汗,中原的北周、北齐政权都畏惧突厥的势力,争相与之结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佗钵可汗去世,突厥内部围绕大可汗之位发生激烈争夺,突厥汗国后来分裂为东、西两大势力。当时,沙钵略可汗名义上是突厥大可汗,他率军攻打隋朝。隋文帝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实行“离强合弱”的策略,使得西突厥投降隋朝,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后来也向隋朝上表称臣。隋末唐初,东突厥势力又强大起来。唐太宗即位之初,东突厥颉利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深人到长安附近的渭水北岸。唐太宗一面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另一面做好反击准备。唐朝出兵击败东突厥汗国,俘虏颉利可汗,西北各族尊奉唐太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