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知识点1唐朝的建立
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南下占据关中。
2.唐朝建立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李渊在长安称帝,使用自己的封号“唐国公”中的“唐”作为国号)
3.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4.都城:长安
5.统一:随后陆续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全国。(唐朝建立时,全国范围内尚有多支农民起义军和其他割据势力。李渊和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等一起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经过多年战争,打败了各地方势力,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
6.李世民继位: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在李渊起兵、建唐和统一过程中立下了战功。626年,李世民及其部将在长安宫城的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他的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几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当年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后,将年号改为“贞观”)
知识点2“贞观之治”
1.概况: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繁荣局面
2.治国方略
(1)治国思想: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筒,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还善于学习治国成功的历史经验,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盛衰成败的原因,也讨论如何才能成为贤明的君主。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唐太宗确立了励精图治的态度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2)重视人才: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知识拓展】唐太宗重视人才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教材从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两个方面进行叙述。关于虚心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当政者不能肆意妄为,因此他经常鼓励臣下提意见,自己虚心听取。当时涌现出魏征等历史上著名的谏臣,形成了开明的政治环境。关于善于用人,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因此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典型事例。早在李世民还是皇子时,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他十分倚重的谋士。李世民继位后,继续对二人委以重任。房玄龄(579-648),足智多谋、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他做了宰相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裁汰冗员,访贤求能,尽心选拔人才。杜如晦就是房玄龄推荐给李世民并得到重用的。杜如晦(585-630),敢于决断,能够权衡利弊,作出决定。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共同进行典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使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走上正轨。唐太宗让他们相互配合,协同处理国家大事,“房谋杜断”称赞的就是这两位大臣之间的合作。
3.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
(1)政治上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唐初继承并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制定了《贞观律》,废除了一些酷刑,缩小了牵连宗族和连坐的范围,整体上减省了隋末过重过繁的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唐太宗完善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贞观时期,考策问、经义等内容的进士科日益重要。策问主要考查应试者解决社会问题、处理政事的能力,经义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完善官吏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并根据优劣实施奖惩,对提高官员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经济上: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贯彻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规定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还推行用缴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这些措施保证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影响(统治效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知识拓展】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唐初继承并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隋唐时期,中书省主要职责是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长官为中书令(隋朝称为内史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议,复审中书诏令,长官为侍中(隋朝称为纳言),中书、门下二省设在宫内,因此又有诤谏之责。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担任此职,因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代行职权,其职责为负责执行各种政令。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共同行政。
知识点3武则天的统治
1.生平经历:武则天兼通文史,多谋善断(优秀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她成为皇后以后,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参与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的皇位,取而代之,690年,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政权),以洛阳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