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了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具备能够将生物知识运用于自身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趣味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物知识。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含义,并探讨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的不同教学模式,以期有所贡献。
生物中包含着自然界的奥妙,对于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生物中包含的知识较多,学生接触生物的时间又比较短,所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地位被边缘化,也使得学生对生物的兴趣逐渐被磨灭。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需要认识到生物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以引导为主。如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落实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虽然当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已经成了初中生物的重要内容。然而,部分生物教师却并未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就导致生物课堂仍旧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初中生年龄较小,他们还不明白学习的价值,支持他们在学习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兴趣,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这就使得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核心素养难以落实。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1.联系实际生活,攻克教学难点
生物揭示的是自然界的奥妙,其中许多知识都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直接让学生将重点、难点死记硬背,不会带领学生去探究为什么。这不仅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生物知识,也使得学生思维发展受限。为此,教师就可以让生物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如此,既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又可以让学生真正发现自然界的奥妙,以及生物的价值,从而主动探究生物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我们周围的生物》时,教师就可以将生物教学从课堂搬到课外,带领学生从大自然中探究生物知识。此章节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物以及生命现象,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大自然的意识。教材中虽然为学生讲解了不同的动物、植物以及生命现象,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远没有大自然中的丰富、真实。通过大自然学习知识,学生既能在真实的感官中明白生物的概念、生物的生命特征等知识,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重要意义。在为学生选择教学场地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性。虽然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但是他们的规则意识较差,脱离了课堂部分学生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应该选择植物园、动物园一类的场所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生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为学生灌输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人与周围的生物应该和谐共处。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生物知识,具备核心素养。
2.采用小组合作,培养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摒弃讲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容易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教师无法为每位学生提供及时帮助。为此,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小组成员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学习知识,攻克难点。如此,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明白合作的价值,從而具备团结合作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土壤里的小动物》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将他们合理分成四到六人小组,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土壤中生活着哪种小动物。对于蚯蚓,大部分学生虽然不陌生,但是并不了解他们对于土壤的价值,也不知道蚯蚓的特点、生活习性等。若在课堂伊始,就直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那么学生的探究过程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为此,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此章节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如此,既可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自己探究知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做甩手掌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会出现无法解决的知识点,也会出现小组矛盾,为此,教师就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当小组成员出现通过自己交流讨论无法解决的难点时,教师需要适时进行引导。而当小组成员出现矛盾时,教师也需要及时进行疏导。如此,小组合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学生也能真正通过合作探究,掌握生物知识,发现学习的趣味。
3.利用生物实验,提升教学效果
生物是一门依托于实验而存在的学科,其中的许多知识都需要借由实验来呈现。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借由实验揭示生物规律。此外,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所以即使采用实验的方式教学,教师也很少会给予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