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知道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及影响。(重点)
2.比较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点。(难点)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儒学也深深影响着佛教、道教。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思维点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
提示①趋势:三教合一。②特点: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北宋时,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代表人物及主张
朝代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北宋
程颢、程颐(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
南宋
朱熹(集大成者)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影响
(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和日本形成“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
1.“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中。
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提示主要思想:①世界观与伦理观:“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气论);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②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③方法论:知识、道德与天理联系;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
三、陆王心学
1.主张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阳明
哲学观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
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2.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误区警示]
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3.“陆王心学”中的“陆王”是指谁?他们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提示①“陆王”分别指陆九渊、王阳明。②思想: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主题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1.对“理”的认识
史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问题思考]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
答案不同:程朱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有无本质区别: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2.求“理”的方法
史料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①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②,为圣教第一要义”。
[教你读史]
①反映了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意思是说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②“良知”是指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问题思考]据史料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答案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