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高考作文临门一脚(收官)——九种常考作文题型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文件大小:95.33 KB
总页数:5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3.68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高考作文临门一脚(收官)——九种常考作文题型写作指导及范文

作文主要类型:

1.读写融合类作文(重要)

2.明确立场观点型(非常重要)

3.直接提问型作文(重要)

4.名言警句型作文(重要)

5.社会现象话题型作文(非常重要)

6.思辨型作文(非常重要)

7.启示型作文(重要)

8.情境任务型作文(需关注?补偿性训练)

9.漫画寓意型作文(需关注?补偿性训练)

一、读写融合类作文

2025年八省联考“艺术与同情”、佛山二模“想象力”

综合多重内容及要求,概念理解回归阅读及写作语料

2025年八省联考“艺术与同情”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II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回归语料,理解概念内涵

???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

??“本来”在这里暗含变化意,可以从中品味出作者对长大后艺术和同情消磨感到惋惜、遗憾的情感。此处最重要的是对“艺术”和“同情”的解读,也就需要我们回扣文本,重新读一遍论述类文本材料二的内容。

??在材料二的第二段,作者提出艺术家是用审美的态度打量世间万物,而这种审美的态度并不会因为事物的价值将其分为三六九等,“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在第三段开头,作者又开门见山地提出“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艺术家不仅以平等的态度欣赏、同情、理解世界万事万物,还能凭借自身丰沛的情感“移情”到这些在现实中没有“人性”的物件。

??所以我们应该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能厘清概念——这里的“艺术”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艺术创作的能力,“同情”指的也不是尊老爱幼、仁慈怜悯这种人内心的高贵品质,而是一种类似于“移情”的情感体验,一种强烈的感受力、感知力。

“艺术”:特指材料中“用审美的态度打量世界”的能力,包含:超越实用功利的价值判断;万物平等的世界观;审美感知力

??“同情”:指材料中“普遍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的共情能力。其本质是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局限,建立主客体交融的审美关系;是与艺术审美互为表里的精神活动。

???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材料中把“长大”和“阻碍、消磨”艺术与同情的负面过程联系起来了,认为人的成长实际是在磨灭同情心。“只因”的归因狭窄和绝对——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长大”是阻碍或消磨艺术与同情的最大原因。那么这个结论就很值得探讨了——长大和阻碍消磨艺术与同情的关系真的那么密不可分吗?而导语“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存在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可以选择有理有据地质疑和挑战这一说法。

??当我们直面“成长消磨艺术心灵”的命题时,既不能陷入怀旧式的伤感抒情,也不可走向反智主义的极端批判,而需建立“承认客观规律——剖析深层矛盾——探寻超越路径”(思维进阶)的立体认知框架。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显然不能否认有长大后仍然保持“艺术与同情”的成年人的存在,本文作者丰子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及很多艺术家(如朱光潜、木心)。

??那么,群体的视角上:从整个社会来看,随着成长,我们似乎的确在慢慢失去孩提时代曾经敏锐而丰沛的感受力。

??接着,我们不妨思考,艺术性被磨灭的后果是什么。当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被迫将世界彻底物质化、实用化时,审美的空间就被迫坍缩。杜甫笔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惊喜,在现代植物学中可能被简化为“子房发育成果实”的生物学术语;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灵意境,或许会遭遇“光的折射原理”的解构。这种将万物纳入物质、实用的认知暴力,人们将失去对世界意义的主观感知和审美能力。

??最后,我们还须思考问题的解决:“人如何对抗成长中的物质实用异化并保留人性向美的艺术温度?”请记住:“议论文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我们写到方法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具体和深刻,不要拿“同情心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世界更加美好”这些空话去糊弄老师。在这里,对抗物质实用异化、保留美与同情心有两种方法:一是“看见”,二是“感受”(依据在文本)。

首先是看见。看见一束花、一棵草在风中摇曳的美好,看见剧变的时代下仍有人选择坚守自己的节奏和路径,看见不为外在体系所禁锢和评点的你自己的价值、你自己的本色。当你能够睁开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拥有一颗创造艺术的心灵,也就能达到“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的境界,真正去拥抱“造物者之无尽藏”。

接着是感受。从本质上来说,对“艺术和同情”的需要其实是人文精神迸发的高光,生而为人,理应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