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中国历史第二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docx
文件大小:2.03 M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4.65千字
文档摘要

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思想领域的创新,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也得到很大发展。

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工程建设、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提升从文献、图像、实物等多种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将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放置于明清阶段的整体历史进程中,多角度分析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遗产的价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历史意义

导入:

师: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上也取得光辉的成就。

一、科技名著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678页,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师:我们通过一些视频,结合课本,来了解一下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李时珍是谁?他为什么要写《本草纲目》?他是怎样写出《本草纲目》的?《本草纲目》记载了哪些内容?又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生: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出身于医学世家,从小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以后随父行医。他潜心钻研前任的医学著作,在实践中细心地治疗病人,因此医术提升很快。

生: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感医生对药物地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地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

生: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学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师:这是《本草纲目》的书影,里面图文并茂。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莫斯科大学新校舍礼堂的走廊上镶嵌了60位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彩色大理石像,李时珍就是其中一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多次引用过《本草纲目》,并将之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师:通过一个时间轴来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著名中医药学成就。

生:战国时期名医扁鹊、《黄帝内经》,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外科鼻祖华佗,唐朝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官修《唐本草》。

师:如今,中医药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被抛弃。例如,屠呦呦的青蒿素、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的贡献,正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最好例证。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师:出示徐光启的个人小档案。明朝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的科学家,只此一位,别无他人。他的代表作是?

生:《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师: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几何原本》。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明清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带来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此为西学东渐。徐光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他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师:同样,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结合课本,对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进行了解。宋应星是谁?他为什么要写《天工开物》?何为《天工开物》?《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是?其历史地位如何?

生: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宽广。他中了举人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懈探究,编写出《天工开物》。

生:内容涵盖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总结。

师:这是《天工开物》的目录。为什么说《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生:因为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记录详细、实用性强。

师: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放最后,“贵五谷而贱金玉”,为什么?

生: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师:《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就是说人要利用自然,用才智、技术,开发出万事万物。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