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失能,安享晚年
伴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日益长寿,但同时罹患多種慢性病、失能失智的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威胁老年人群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至4.9亿人,占总人口的36.5%;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将达到975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84%。
失能老人往往难以独自生活,“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因此,积极预防失能,对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护负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中,1~2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3~4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5~6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引起老年人失能的危险因素包括衰弱、肌少症、营养不良、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失智等老年综合征和急慢性疾病。不适合老年人的环境和照护等也会引起和加重老年人失能。
老年人失能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自身生活质量,而且失能后所产生的赡养和照护问题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对于这一点,来自安徽宿州的王芳(化名)深有体会。
“我父母有6个孩子,我们兄妹6人照顾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最后还是没坚持下来。”王芳说,父亲刚神志不清时,因为自己没有工作,照顾父亲的重任主要落到了她头上,其他兄弟姐妹每个月会各给她800元,白天她负责父亲的吃喝拉撒,晚上其余5个人一人一晚陪老人,半年过后,“我们6个人实在撑不住了。”
“(老人)就跟婴儿一样,听不懂你说的话,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喂饭全靠哄,不注意就会全吐出来;正换成人纸尿裤的时候他尿你一手,刚洗完屁股又会拉你一身,然后又得把衣服脱掉重新洗。”王芳说,“这只是冰山一角,日常生活中的不便还有很多,主要是24小时离不开人,晚上陪护的人几乎通宵无法睡觉。长期这样下来,我们几个子女的精力根本不够用。万般无奈下,只得找了个上门服务的养老护理员,一个月要6000元。又担心护理员对老人不好,所以我们几个谁只要有空,还是会尽量来老人身边看着。”王芳说,算上平时看病、买菜等各种费用,每个月的支出太高了,这让本就不宽裕的一家人又有些撑不住,两个月后,兄妹6人又回到了之前照顾老人的模式。
宿州市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童女士告诉记者,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之间的护理费用差距特别大。“在我们这,能够自理的老人,上门看护费用一个月2500元,如果是半失能或失能老人,费用为每月4000~6000元。”据公开资料,这个费用在大城市更高,北京、上海等地的私营养老院,收费动辄每月上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因为传统观念、费用高昂、对养老院和护工不放心等原因,选择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占绝大多数,其中不少人还只愿意自己的亲属照料。对于不少子女而言,不上班没有收入、没钱请人照顾老人,上班又担心自家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
为解决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问题,我国从2016年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要求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补贴等措施,保障失能老人群体利益。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在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减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负担方面成效如何?
在湖南省湘潭市六医院的老年养护院,85岁的汪汉祥老人正在进行一周一次的康复训练。去年6月,老人在家突发脑梗,导致全身偏瘫,需要系统的就医护理照料。今年3月,通过评估后,汪汉祥老人成为长护险保障对象,每月享受2100元的护理费用保障。家属汪四萍向记者介绍:我们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父母身体又不好的,长护险真的就是一种最好的帮助;享受这个待遇以后,我们作为家属就只要再花两千多元,这就是最明显、最具体的实惠。
70岁的失能老人吴新如也体会到了长护险给生活带来的直观变化:经济负担减轻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几年前,从福州市企业退休的吴新如高位截瘫,导致重度失能,生活无法自理,家人为她选择了机构护理的方式。2021年,吴新如所在的老年公寓成为长护险的定点护理机构。在这里,有符合上岗要求的护理人员每天为他提供洗漱、量血压、测体温、关节功能维护等基本生活照料和专业护理服务。此外,之前每月需要6000元的护理费用,现在只需要四千多[按照执行规定,经失能评估符合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付条件的失能人员,试点期间享受待遇按1800元/月·人标准执行,其中机构护理按标准的75%(1350元/月·人)支付],让吴新如和老伴肩上的经济担子轻了很多。
长期护理保险的目标,是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国家医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