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NUMPAGES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中国元代一部论述家塾教学程序的专著。史称“读书工程〞或“进学规程〞。
编撰者程端礼(1271一1345),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元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元代学者、教育家。至元、延祐年间先后为广德建平县(今安徽郎溪县)、池州建德县(今浙江建德县)儒学教谕,后历台州路(今浙江临海)、衢州路(今浙江衢州)儒学教授及稼轩、江东书院山长。生徒甚众,学宗朱熹。著作有?畏斋集?、?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等。
程端礼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觉察到当时许多儒学学校一味强调“背文〞、“学文〞,无视道德修养,无视根底知识的教学,也不重视认真读书和培养良好的读书风气,总想让学生早日应举,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这样下去,学生不能真正“读书明理〞,终造成“失序无本,欲速不达〞的局面。他认为当时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应规定一套严密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案,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步骤与方法。这样,学生毕业了,既能“读书明理〞,又能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从而“使理学与举业毕贯于一〞。所以他按照朱熹的“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而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原那么,编撰了?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程氏家垫读书分年日程?全书共分四个局部。
1.第一局部为全书“纲领〞。首录朱熹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实际上是朱熹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拟定的教育总纲,包括了教育目的是掌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正〞;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着录?程董二先生学那么?。程是指程端蒙(1143—1191年)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是朱熹的学生。董是指董铢(1152—?年)字叔重,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程董根据朱熹的思想,制订了?程董二先生学那么?。共十八条,根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作了概括与发挥。如讲道德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等;讲读书学习的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等;讲待人接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等。此外还规定了学生在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晨昏所应进行的仪式及犯了过错的惩办方法等等。
2.第二局部为全书的第一卷、第二卷。这是程端礼根据朱熹的教育思想制定的教育程序和教学方案。所谓“分年〞,就是将青少年的教育按年龄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8岁之前为启蒙教育阶段,或者是预备教育阶段;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或者是根底教育阶段;15岁至22、23岁为大学教育阶段,或者是提高教育阶段。所谓“日程〞,就是指学生每天每月的读书学习方案,每天划分为早上、白昼、晚上三个单元时间,又将数天划为一周。如读经每四天为一周,其中三天读经书,一天习字演文。读史每五天为一周,其中三天读史书,两天复习经、传、注。读文每六天为一周,其中三天读文章,两天复习经、传、注,一天复习史书。作业十天为一周,其中九天读书,一天作文。如此周而复始。每读一书立一簿,按单元、日、周、月一一记录,逐项检查。
〔1〕预备教育阶段:八岁入学之前,在家进行预备教育,家长负责给孩子教读程逢原改编的?性理字训?,这是一本渗透了理学思想的儿童启蒙读物。同时配合讲解朱熹的?童蒙须知?。目的是为今后上学读书作好准备。这就是中国古代明文规定的“学前教育〞。程端礼将其比喻为医家脉诀,最便初学。
〔2〕根底教育阶段:八岁入学之后,在学校进行根底教育与读书训练。首先教师教学生读朱熹的?小学?,然后再教读“四书〞及?孝经?。按照朱熹的意见,读“四书〞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谢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四书?的学习十分重要,朱熹认为?四书?是“六经之阶梯〞。掌握了?四书?的要领之后,再教学生读“经书〞——?易经?、?书经?、?诗经?、?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程端礼认为按以上程序教读经书,根底才扎实,才能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