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名称 中国画论
授课
班级 07美本
授课
时间 2025年-2025年第一学期
课时
30 授课
教师
主讲
杨俊芳 教师 讲师职称
教学 中国历代画论:中国画本质特征论;中国画起源进展论;中国画创作论;中国画作内容
品构成论;中国画范畴论;中国画风格流派论;中国画评赏论;中外绘画比较论。
为使中国画专业的同学具备肯定的审美,了解中国绘画的本质、审美特点、绘画功能、
教学
目的创作要求、品评标准、构成要素以及中国画的根本范畴和风格流派,为下一步的创作奠
定必要的审美力量。
以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2025年6月版“争论、注释、类编、掇英”为教材,选取其中重要章节的重要画论,尤其是对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中国画以及进展绘画创作有重
要指导作用的内容进展重点讲析。力求在有限的时间能最大限度的将中国画论最本质
教学
要求最重要的画论传授给学生,更系统、更简洁,在讲授过程中除过以教材为主之外,还
分别介绍了有关参考书目及相关内容。
学生必需预备笔记本,记录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与参考书目阅读摘录。
教学
教法:课堂讲授、课件、作品赏识与分析,讲学互动
方法
及 学法:课堂认真听讲并作笔记、课堂分析、课后阅读等学生
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国画论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一《中国画论》的课程性质
1、中国画论是我国历代画家实践阅历的总结
2、中国画论形成、进展与流转大致分为六个时期
先秦两汉在诸子哲学、文论著作中已有论画的片言只语,但其根本意义不再论画,而是借论画以喻道,可称为萌芽时期
六朝,作为学问分子专业画家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等人提出了系统的人物、山水画论,成为中国画论的奠基者,可称为重要开头时期。
唐五代,比六朝更细致、更深入、更系统、可称为成熟时期。
宋元,消灭了文人画的两个高潮,中国画论无论在争论的范围、论争的内容和艺术趣味、审美观等方面与前代都有分歧,具有转折性的变化,了成为重要进展时期。
明清,中国封建社会走下坡路,表现在绘画上摹古风极为泛滥。中国画论著述之丰富教学 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一方面采集前人成说,崇古复古的画论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过程 另一方面反崇古复古的滑轮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很多画论留意意境及章法、笔墨形
式的争论,其成就不行低估,可称为因袭与创见的穿插时期。
二十世纪振兴时期
3、《中国画论》不同教材的特点及《中国历代画论》本的特点和优点
余绍宋《画法要录》
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
于安澜《画论丛刊》
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俞建华《中国画论类编》〔修订本《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此书虽名画论,而内容所包颇广,凡画理、画法、画诀、画诗、画品、画评、画谱、画说、画鉴、画筌、画?、画跋等与画学原理方法有关者,无不酌加收录,以求完备。可归纳为四大类:画理、画法、品评、画鉴。
《中国历代画论》本具备优点有三
其一:框架不同于前,共分九大局部,试图勾画出一个较完整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其二:比《辑要》字数、插图多了一倍内容更充实
其三:增加了现代局部
2《中国画论》的学习方法
摘抄重点画论,认真分析理解体会。
3《中国画论》的教学要求
能对运用所学画论学问分析作品,写一篇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学了画论对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影响
其次节中国画本质特征论一、 画即是道
中国画的哲学核心是道,画即是道,表达着中国画特有的本质,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老子认为道的最高境地是自然,故曰“道法自然”
老子论道重在天道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所论道重在人道。
唐代王维开创的文人画以佛理禅趣入画,把画意与禅心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禅意画。这种禅意画至宋蔚为大宗,称之为墨戏,到了明代则称画禅。文人画追求的“画外之画”---闲、静、清、空、淡、远之深层意境,正是禅境的显示。
1,画与儒家之道“吾道一以贯之”〔《里仁篇》第七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志向;意志。
道是中国哲学最根本的范畴之一,殷周时期,“道”字首见于金文,其原始意义为道路,其后,道的意义不断扩大,在《尚书》中道被引申为皇天之道、王道及具体的道理、方法。《诗经》的道亦为道理和方法。《左传》《国语》进一步提出天道、人道概念,并初步争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孔子论道,重在人道,是在政治伦理意义上使用的。这是孔子和老子的不同之处。从孔子整个的哲学思想构造来看,他的人道主要包含仁和理两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