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杰:“部门团队化”是组织细胞分裂,“职位角色化”是进行基因重组
在以前的文章中就曾介绍过,部门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部门团队化、职位角色化”,这是现阶段组织变革的必然要求,其中我们写了很多关于“职位角色化”的内容,当人员从传统部门进入到项目团队时,意味着从中、后台进入到前台,对人员的管理机制应该从职位转变为角色,责、权、利将配置在角色上,而不再是职位,如果不及时转变管理方式,就会导致项目团队的敏捷性无法体现出来,企业运行僵化等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敏捷(虚拟)团队与原部门相互关系
关于机构改革中“部门团队化”的内容,我们仅仅用人力资源部的改革来说明,其实这两个过程是同步发生的,即“部门团队化”的同时“职位角色化”,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由于“部门团队化”对企业内部责、权、利格局的影响,远远超过“职位角色化”,因此我们先前也仅点到为止,然而随着中国企业转型的持续深入,“部门团队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变革措施都“卡”在这个环节无法推进,因此有必要让企业全面理解“部门团队化”背后的基本逻辑。
“部门团队化”是企业进化的微观过程,更是适应不确定市场的必然选择,在我们以前的文章中曾经反复强调,企业转型将是以组织内部变化应对外部市场变化,用内部机构的灵活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何让组织灵活性体现出来?企业内部机构变革趋势必然是微型化、碎片化,通过把专业功能细分成不同的基本功能团队,让这些功能团队依据客户需求再重新集成,用专业功能的多样性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这就是“部门团队化”的基本逻辑,如同细胞分裂再进行基因重组一样,产生新的细胞,实现生物进化以便适应新的生态系统,“部门团队化”其实就是细胞做减数分裂,而“职位角色化”就是为了便于基因重组,使企业进化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价值单元演变规律
市场不确定性越明显,组织内部基本功能单位(价值单元)越小,因为这样便于进行集成,集成后的功能更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直到最后个体成为基本的功能单位,这就是我们在《进化:组织形态管理》一书中提到的价值单元演变规律。
“部门团队化”过程同时反映在组织架构的变化,这时企业将从职能型结构向流程型架构转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出现一种兼有职能型结构与流程型结构双重特点的组织结构形式——矩阵型结构,也正是功能部门团队化的阶段,为了便于识别功能部门属性,通常矩阵型结构分为前、中、后台,等到所有功能部门实现团队化后,就会演变成为流程型结构,这也是为何我们常说矩阵型是转型企业特有的组织结构形式。
组织结构演变规律
在给企业画组织结构图时,我们会发现直线型结构、职能型结构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因为这两种组织结构相对简单,而且是一种静态的架构形式,内部机构相对稳定,通过平面图形就能发现其运行规则;然而到了矩阵型结构时,再想用平面图形呈现时就成问题,这是因为“部门团队化”导致企业内部构成逐渐复杂,一下子冒出很多功能单位,这些功能单位之间体现出一种动态的运行关系,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矩阵型组织结构图通常都是众多功能模块的罗列,再也看不出相互之间的运行规则。到了流程型结构时,这种情况变得更明显,甚至连功能模块都无法有效罗列出来,因为细化之后的功能团队太多了。
“部门团队化”(细胞分裂)是为了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通过“职位角色化”(基因重组)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便于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但这一变化对传统企业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导致企业内部稳定、规范化的功能布局将转变为灵活、多样性的功能布局,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企业内部的责、权、利的配置规则,因此并不是所以传统企业都能过得了这一关,在这一过程中势必有很多传统企业就此消失,当时我们深感时机并不成熟,因此在前期只重点介绍了“职位角色化”的过程。如今再看,很多企业变革都在隔靴搔痒,根本没有触及到深层次的内核,自然解决不了企业当前问题,因此有必要把“部门团队化”作为重要内容提示出来,让企业掌握“部门团队化、职位角色化”的背后逻辑,实现组织变革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