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论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doc
文件大小:4.75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3.58千字
文档摘要

论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

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在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一度遭受重创成为打击对象之后,直至汉朝面对西汉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建立了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吸收各家思想,前所未有、兼容并包的新儒学体系,对儒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和巩固了汉朝的政治和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影响中国政治文明两千年。

关键字:董仲舒新儒学贡献影响评价

一、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呢?

因为董仲舒对于新儒学的理论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侯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即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侯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好在秦朝的统治不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的击败了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一个儒学的新时代。

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义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行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讲政治儒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使董仲舒成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里程碑的人物,他的新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立学之基:春秋公羊学的儒家义理体系。

(二)、实质:大一统的王道政治。

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实质、中心、核心内容,其“大一统”的思想包括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全部政治思想都是为了汉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而创立理论上的根据的。董仲舒说:“《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①。董仲舒认为为了适应当时已经形成的封建一统的政治局面,“一统”是古今社会共同的追求,为了巩固“一统”,在政治上就必须推行君主的专制统治,即“尊君”。他认为要巩固封建一统的专制统治,就必须“尊君”,即要建立起君主的权威,他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②。即他的政治思想核心:“屈民伸君,屈君伸天”,发展了儒家思想又对法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继承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有助于汉朝的“大一统”,形成新儒学体系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为了适应当时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要求,他在向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统治者“摆出百家,独尊儒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从董仲舒开始,将孔子神化,孔子被推为素王,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教主的意义。从此以后孔子被封建社会奉为圣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儒家思想也取得了意识形态中主流的正统地位。所以,这成为董仲舒之所以是儒家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代表人物的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

(三)、四项精要:

1、政治理想:正而天下和美

董仲舒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正朝迁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这个的“正”正的是“名”,名师决定是非的标准,是非应该由“名”来决定,这就是董仲舒的“正名”思想。

说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不再是先秦时的“单性论”,对新儒学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董仲舒之所以成为儒家思想史上里程碑人物,就是因为他对儒学的贡献使前所未有的,开创了一个新儒学的时代。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大拜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他的“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他的“人性三品说”不同于孟子、荀子,主张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得教化。他提出的重教化,“防欲”比先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