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1.研究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未来学校”的探索与实践愈加普遍,我国也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许多学校引入智慧课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学校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发生变化。例如,在近日举办的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平行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未来学校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新技术如何引领未来学校建设。浙江桐庐县科技城未来学校的“生态教室”让学生观察青菜生长,体现了未来学校在教学场景上的创新。
同时,我国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深圳市云端学校利用“光纤+5G”技术,打破传统学校和教室的物理界限,在创新学校组织制度、智慧教育形态、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云端学校引入人工智能协同教学教师,支持跨校组班、跨校组队等灵活教学组织形式,开设前沿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包括“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该课题通过召开合作研究沟通交流会、开题论证会、开展国际课程学习、探索跨课题合作研究机制等方式,不断推进未来学校的研究工作。众多区域、学校负责人参与其中,为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2.选题意义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双重推进,未来学校成为教育热点。未来学校并非简单地将教育信息化和技术叠加于传统学校框架之上,而是通过深层次的教育理念革新,重构现代学校体系,塑造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与学习者发展特点的新型学校模式。
通过对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研究,可以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课程教学,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备,打造提升学生创造力、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环境。
3.研究价值
(1)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未来学校的研究可以推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2)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通过重构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促进教育公平。未来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4)为其他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未来学校的研究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索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为未来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具体而言,通过对未来学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态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学校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双重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2.研究内容
(1)未来学校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
本体论:探讨未来学校的本质、存在意义和价值取向,明确未来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知识论:研究未来学校中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方式,以及知识与学习、教学的关系。
方法论:探索未来学校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策略,为未来学校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历史价值论:分析未来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价值演变,为未来学校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信息社会背景的学校教育理论:包括学生素养论、教师素养论、学习论、教学论、学校治理理论等,为未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未来学校的愿景与可能样态、发展目标与任务
愿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学校,实现教育的公平、优质、高效和创新,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可能样态:未来学校可能呈现出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化的特点,学校的组织形态和教学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如虚拟学校、混合式学校、社区学校等。
发展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任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组织管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3)政策建议研究
制定支持未来学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未来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未来学校的研究与实践。
建立健全未来学校的评价体系,引导未来学校健康发展,为未来学校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3.重要观点
(1)未来学校要坚守教育本质,避免技术决定论。未来学校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