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的有效学科,基于数字化环境开展教学,能够对已有的教育方式进行革新,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生动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数字化环境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影响,并提出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创新策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助推其全面发展,从而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一、数字化环境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影响
(一)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各种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学科内容与价值观的理解。并且,数字化环境下提供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实现深度思考。在这一环节,学生与教学资源进行良好互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分享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可见,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二)对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对小学法治教育有着良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学习一些基本的法治知识。例如,教师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介绍有关的法律法规、宪法对社会的作用与意义等,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数字化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如借助模拟法庭、法律案例分析等促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数字化环境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互动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平台互动中学会使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并借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其道德与法治素养,为其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创新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云平台、数字白板与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形式有着较强的具体性与生动性,促使师生之间实现良好互动,激发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刻板,只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或图片辅助的形式进行教学,致使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环境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将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形式结合在一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吃饭有讲究”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只依靠传统的图文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吃饭时的礼仪,学生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有关餐桌礼仪的资料,包括视频、图片、音频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初步掌握餐桌礼仪。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下体验本节课的内容,以便拓展学生思维。这种方法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有吸引力,真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利用仪器设备,优化配置课程资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介及教材是四大要素,教师要妥善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避免被教材所局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数字化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直观地呈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形象记忆能力,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手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需要对课程定位具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过度使用数字化技术设备,而是要知道知识获取是个人主动构建而成的,采取启发与引导的形式来优化教学资源,让数字化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搭建网络化的平台。在课件的制作、教学活动的设计、材料的搜集等环节,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合理地使用电子设备,以确保教学效果。由于网络上的资料质量参差不齐,而学生并未具备信息鉴别意识,因此,相关部门要搭建道德与法治网络资源平台,让教师在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时能够利用平台搜集资料,并对已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案例进行深度融合,让资源实现共享,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恰当使用软件辅助教学。微信、QQ、百度地图、谷歌等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软件,学生对此类软件也比较熟悉。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应用网络软件,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学习伴我成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成长轨迹制作成精美的小视频,使学生看到自身的变化,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三)创设